忠诚
案例1:“讨价还价”的母子。
对我很有启发的点:
1.妈妈的做法“勾引”了孩子使用“讨价还价”的方式。这让我想起了上期课上讲到的:关系是互动出来的。
2.妈妈一方面想要充当“好人”,想做一个理解孩子,和孩子的关系很亲密的人,来补偿爸爸和孩子关系的疏远以及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但同时这给“好人”带来了麻烦,就是谁都想让“好人”替他做事。妈妈不堪其扰,也采取了一些应对办法,比如冷处理来维护自己的边界。但又担心这样做会不会破坏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使用了自己不满意的孩子爸的沟通方式。张老师一步步分析,让我们看到事情背后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我发现自己也时常在教育孩子时充当“好人”,希望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好妈妈”,这也让孩子时不时做一些事情来试探我的底线。我明明很苦恼,但又改变不了,那是因为我无法放弃“好人”带给我的好处。不是孩子总也改不了,是我抓住那个“好处”维持着这种互动模式。
3.张老师提出的改变建议:给协议定一个有效期,为规则和约定增加可谈判的机会,主动邀请孩子来讨价还价。这个思路很多家长都有触动,我也是。在我看来,规则定了就去执行,一百年不变。孩子不执行,一定是孩子不愿意遵守,孩子违反了契约精神。我想的是如何让孩子继续遵守约定,而不会去思考:我们的约定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不是还合理?
4.二元互动时的沟通错位,妈妈认为如果给孩子一个眼神或拥抱,是在释放松动协议的信号,所以干脆不回应。孩子认为妈妈的不回应是在漠视自己,挑衅彼此的关系,所以孩子就会用不合作来抗议。这也启发了我,在和孩子沟通时要去确认,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看法是不是一样的,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我是这样想的,他应该也是。
案例2:有选择地交流沟通引起妈妈担忧的儿子
1.这位妈妈愿意在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上台时选择上台自我暴露,面对挑战和压力。这鼓舞了我,自我暴露没有那么可怕和我想象的难堪。我也不善言辞,在公众场合发言会很紧张,结巴,思维短路,说了前一句不知后一句要说什么。但事实是,不会有人笑话。非常感谢玲玲这次愿意分享的举动,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在冷场的时候,她承担起了大家的压力,替大家解围,做了我不敢做的事情,令我很感动。
2.我看到你儿子对你的忠诚。这是张老师对玲玲说的话。想起了上期课程张老师分享的刘丹老师的一段话: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最懂父母心思的人。所有的孩子,都从幼年开始,细读父母这本书,然后用其一生的时间去做他认为对父母最有意义的事。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人生的信心,就用一生追求成功;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就用一生酝酿失败;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自己的依赖,就用一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生活的乐观,就用一生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叫作忠诚!
妈妈喜欢宅家,不喜欢社交,儿子选择忠诚于妈妈。妈妈感受到不合群的压力,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期待孩子比自己更好一点。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努力。
3.在观察中实现对他人的靠近。这是张老师给玲玲的建议。引导孩子在出去玩时观察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人,慢慢扩大自己的世界,通过观察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结。我也是对社交有恐惧的,这个建议对我也很有启发。先把自己从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打开,把目光伸向远方,就像一根天线一样,发出信号,才有可能接受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