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权者人物人物专题交流群每日推荐

南北朝(一)

2017-07-17  本文已影响53人  杨秃秃

      刺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首《刺勒川》,是歌,更是历史,记载着拓拔人的阴山大会,此后他们由部落转变为松散的部落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当然相对于高端玩家玩的国家来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总算是一种进步,没人会想到这样一个弱小的部落将创造怎样的奇迹。

      拓拔是鲜卑的一个姓氏,其余比较有名的姓氏还有宇文,慕容,乞伏,秃发等,这些姓氏发迹都比较早,尤其是慕容部,他是最早参与到中原的聚会中去的,慕容部得天独厚是鲜卑的贵族,男子健硕俊朗,女子则妩媚多情,因此很早便与汉族通婚,晋明帝的母亲便复姓慕容,他们也崛起的最早,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便是他们所建,而且在以后的中华历史中也时常有他们的身影,剩下的几部表现也都不错,乞伏部建立了西秦,秃发部建立了南凉,至于拓拔部是被拉在最后面的小兄弟,直至现在还不过是个部落联盟,而且就在其走上向国家的华丽转身时,还被前秦敲了一棒子,可真是还没发芽就被暴风雨淹死了,不过没关系,且看拓拔如何后来居上。

      拓拔等来了一位能带他崛起的霸主,拓跋珪。在拓跋珪的带领下拓拔加快了他的脚步,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十二年后迁都平城,自称皇帝,史称其国为北魏,不过这一步却很难走,从部落联盟到王国,最难也重要的一步是权力的集中,部落联盟之所以松散就是因为权力分散在各部落酋长的手中,这些酋长有钱有小弟,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希望一个国王来制约自己,若是强行去剥夺这些人的权力,很可能便会造成分裂的严重后果,这当然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这个问题却不能不解决,如果权力不能集中政令便不能统一,都没人听你的,这国王当的又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王国又如何能够强大,所以,拓跋珪必须解决掉这些人。

      当然了,这个解决可不是简单杀掉,那也太无脑了,而且也无济于事,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拓跋珪自然有他的办法。首先拓跋珪建立了“班赐”制度,其实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瓜分战利品,之前有了战利品各部都是如饿狼一般哄抢,如今却有了制度,有了制度便有了秩序,虽然大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遵守,但这是听话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培植自己的力量,既然是为了对抗各部,那自然不能再用胡人,于是拓跋珪大力任用汉人,有了汉人的拥护,就有了一争的资本,即使没了胡人的支持也不至于一触即溃,而对于这件事各部也只能干瞪眼,毕竟打仗杀人他们在行,若要是论到提笔搞政治,摞到一起也比不上汉人。而在拓跋珪谋划准备的同时,拓拔部也在进行着自己的转变,随着不断的攻城略地,当年那个打一枪换一地的游牧民族早已变为了安土重迁的农业王国,这个转变就意味着以前的那一套已经没有用了,这个王国需要制度的保障,拓跋珪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公元398年拓跋珪从容称帝,一个农业大帝国即将崛起。

      带领拓拔崛起的拓跋珪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39岁,而且是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上,次子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贺氏,晚上带人翻入宫墙刺死拓跋珪,而这件事的结果仅仅是长子拓跋嗣诛杀拓跋绍后继承帝位,完全没有一代雄主驾崩天下齐丧的场面,或许拓跋珪死后人们反而松了一口气,因为此时的拓跋珪已是一副昏庸无道的样子,一代雄主何以至此,据说是因为服用了过量的五石散,导致精神出现了问题,经常一时意起而随意诛杀大臣,整个朝堂已是人心惶惶,这个结局还真是戏剧性,不过拓跋珪晚年精神会出问题,也不一定是因为嗑药,必竟开国君主到了晚年多少有点毛病,开国君主并不好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一片基业,总是担心子孙无法守成,也总是担心有宵小之徒趁自己年老出来作乱,压力还真是不小,而且当时北魏的情况也不是太好。

      不过拓跋珪应该可以瞑目了,因为他的后代都可谓是文治武功,一点都没辜负了他这一片基业,长子拓跋嗣继位后,文可选贤任能,整顿吏治,武可北伐柔然,南征刘宋,辟地三百余里,而他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十六岁登基,在位三十年,亲手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一统北方。自此南北对峙才算的上是南北朝。不过他却也死于非命。

      拓跋焘是死于宦官之手,我们的太武帝不仅活着的时候要天下瞩目,就连死了也要留下一团迷雾供后世猜想,我们除了知道杀死拓跋焘的宦官叫做宗爱以外,其他的任何事都一无所知,更为奇怪的是他在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还当了宰相,甚至还又杀了一位皇帝,显然此事不是宗爱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而他的背后也一定有朝堂力量的支持,不然不会在拓跋焘死后秘不发丧却无人询问,还那么快便扶植新帝登基,可惜史官却偏偏对此事讳莫如深,后世人也只能猜想,但是不管怎么说拓跋焘是死了一同带走的还有他的时代,而此时的北魏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转变正在酝酿。

      完成这场转变的是文成帝拓拔濬、献文帝拓拔弘和孝文帝拓拔宏,完成于拓跋宏之手,自此北魏完全变为了一个农业性的大帝国,更为重要的转变是全盘汉化,民族进一步融合,胡汉间的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为后来的一统奠定了基础虽然是为别人做嫁衣。

      拓跋宏完成了北魏的转变,而这便不得不提到一个女人,冯太后。冯太后是文成帝拓拔濬的女人,托这位皇帝的福,冯太后十四岁进宫,二十五岁便成为了太后,据说,文成帝去世时冯太后曾要死要活的要为先王殉葬,人们生拉硬拽才救了回来,可冯太后在成为太后以后却不太安分,屡屡有绯闻传出,还不止一个男人,这就让他的皇帝儿子很是尴尬,终于忍无可忍的献文帝杀了冯太后的两个疑似情夫,而冯太后也不是个善茬,竟然直接毒死了十八岁的献文帝,还真是最毒妇人心连对自己的儿子都如此狠心,无疑冯太后是个很强势的女人,事实上献文帝能够掌权也是靠着冯太后设计杀死了权臣乙浑后又让政于他,如今冯太后要收回这权力了,冯太后立献文帝五岁的幼子拓跋宏为帝,更有传闻说,拓跋宏名义上是冯太后的孙子实际上是她与拓拔弘所生的儿子,而献文帝杀掉那两个情夫是情杀而非仇杀,这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毕竟胡人有这个传统。

      幸好太皇太后和幼帝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变革,在他们手中的北魏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在这里你再也看不到胡服听不到胡语,有的只是汉服汉话,就连姓氏也都改为汉姓,胡汉只要门第相当便可通婚,迁入的胡人死后也一律葬在汉地,北魏是铁了心要抛宗弃祖,融入汉族,真是民族大混血。当然也有政治与经济上的改革,但却都不如文化上的变革般影响深远。但此后的北魏却盛极而衰,直至分崩离析,北方的一统之势也成了双方角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