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梧桐散文

精读,精读,还是精读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珍珠大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精读,精读,还是精读。是的,说读书我最推崇的是精读,并沉浸其中,也受益匪浅。

01、逼出来的精读

遥想当初,我的精读习惯是环境条件逼出来的。

那还是“文革”后期,我读小学5年级到初中那几年,正值开始阅读的好年龄,当时众多的文学作品还都戴着“大毒草”的帽子,所以即使想广阅博读也没有条件,全国流行的小说也就是浩然的那套《艳阳天》吧。

那三块“大砖头子”我倒是通读了,抛开思想内容不说,笔力还是很棒的,尤其描写的反派人物较“文革”初期有不少突破,只是萧长春等正面人物高大全的痕迹比较重。

也不能一年到头只看这一朵花吧?所幸,老爸还有点存货,几百本书成了我们哥姐四个的一个惦记。

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一水儿繁体字竖排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后来配齐的《红楼梦》,连同评水浒批宋江时的批判本《水浒传》,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我少的读到十多遍,多的则会有二十遍以上。

当时,这些“大毒草”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阅读的。老爸老妈平时把书锁进壁柜,什么时候看我表现好了,就作为奖励拿出一套《三国》什么的,待我高高兴兴又读了一遍之后,书又回到了上锁的壁柜。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与书比较起来,就掂量出了价值的轻重。把家里这些能看的几百本书掂量一下,我把所有的作品分成了三类:

一一第三类是那些写作不错也比较喜欢的作品,比如《新儿女英雄传》,和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

一一第二类是巴金等的作品,写作没问题,但看不太懂,比如《家》、《春》、《秋》三部曲,作为一个初中生看这样题材的书早了些;

一一第一类则是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百读不厌,没有新书的日子重读一遍,总会有新收获。

02.精读乐与悲

其实,四大名著也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是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的老话引起的好奇在那摆着,有大几岁的姐姐和同学的高谈阔论塞满了耳洞,看不懂也往下顺,渐渐地就懂一些了,有不少不认识的繁写体字,也在阅读中“猜”了出来。

比如说,《西游记》里孙悟空总叫猪八戒做呆子,呆这个字繁写体有好多笔画,我们几个都不认识,也不敢问老师,怕他也不认识啊。过了很久,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答案。

像这种多用字,认识了一个,读书就连通了一片乃至几片,从而品到学习的快乐和发现的快乐。

读书也不都是赏心乐事,那时年纪小,出乖露丑在所难免。当年非常佩服大我几岁的姐姐,常常能借些书拿回来看,我也跟着借光抽空看,开始姐姐并不反对。借光看书的时间长了,就有些松懈。

那次,她借的是《艳阳天》的下部,看完并没有急着还,我就趁机美滋滋的一章一章看过来,看了一遍又看第二遍。谁知乐极生悲,快看完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把书皮给弄掉了……这下闯祸了。

“这么新的书,就能把书皮弄掉,你吃书啊!让我怎么还人家?”姐姐几乎指着我的鼻子质问加痛斥,我惶恐惶恐,诚惶诚恐,不敢吭声。

不知这件事姐姐怎么摆平的,反正她再借书拿回来,不看时就偷偷藏好;我则偃旗息鼓地开展游击战,翻箱倒柜暗暗地找,看后再悄悄地放回原处。

那时家里只有两居室,借的书只要不上锁就常常能有所收获。日子久了,姐姐不可能一点首尾也不知道,但无可奈何,再三告诫我要爱护书,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听之任之了。

03.精读,收获不菲

精读首先是一种方法。大学的英语专业课就开了泛读和精读两门课程。泛读看的是知识面,精读则见深度和高度。我们所说的渊博,精读求渊,泛读求博。

精读是慢功夫、笨功夫,唯其如此,才更扎实,也更管用。所以千万不可浮躁,不能一蹴而就。

最早看《三国演义》,我爱看武将对战,尤其是高手对阵,什么三英战吕布,跨江击刘表,什么单骑救主,辕门射戟,尽挑这样的内容看。经过反复阅读,认知在深化,有了一定的积淀,能够有一些理性思考。

花骨朵挂在枝头,迟早要绽放。九O年代初,一家杂志社的朋友约稿,略一琢磨,就依托关羽在曹营高风亮节的桥段,针对反腐倡廉,写下随笔《心折“挂印封金”》,因为对故事烂熟于心,不用翻书也轻松写就,这篇千字文共被3家杂志和报纸副刋刋用。

围绕《三国》,我先后写了十来篇随笔,有的在纸媒刋出,有的发于自媒体,我想这只是个开头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从读四大名著开始,我对历史小说有了独特的钟爱。待读到唐浩明的《曾国藩》晚清三部曲野焚、血祭、黑雨,和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共十三本,对历史小说的偏好就恣肆汪洋了,不止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拿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一等奖。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十三本,扬扬洒洒四五百万字,多年来我读了有三四遍,如醉如痴,意犹未尽。《曾国藩》系列,我原来看的是朋友送的一个精装合订本,因为看的遍数过多,硬壳子书皮看掉了,书脊处也散了架子,只好又买了一套平装本。

精读,还是一种境界。毛主席到了晚年还在反复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和《聊斋》,他说:《红楼梦》至少读5遍才有发言权。在长征途中艰难困苦、多次轻装的情况下,毛主席仍带着一套《三国演义》舍不得扔。

据工作人员回忆,《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晚年读的遍数最多、批注最多的一套史书。一共做了198条,3583个批注,批注文字最多的一条写了914个字。

当下,地球都是村了,网络已进入五G时代了,节奏快,选择多,但是精读依旧很重要。毕竟哪个领域都需要高端人才,快餐是吃不出彪形大汉的。

图一、三来自网络,鸣谢

珍珠大笑 文学学士,携笔从戎后曾任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文艺副刊编辑、主编,主任编辑,获得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共青团新闻奖以及省以上新闻奖、征文奖计数十个,获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五次,有新闻文学作品集《铁血男儿》面世,有多种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刋于纸媒或收录于各类选本中,曾任十余种书籍的编委、主编、编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