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记国学风土人情~梅山逸韵

“讲益阳故事,寻文化之根”系列之五~陶澍爱才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18人  鹅公庄主

锐意改革,敢言任事,举荐贤才

左宗棠、胡林翼、林则徐、魏源、伊利布这些人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都是围绕在陶澍身边的人才,而陶澍本人的能力如何?

陶澍在任两江总督时,努力去做了两件事,虽然在他的任内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已经初见成效,一个是漕粮海运,这项改革相当于改变中国的粮食运输体系,并且可以改变当时的经济圈。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是运河流域,如果漕粮海运,这一地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相当于让现在的中国放弃长江三角洲整个经济圈,可见他改革的魄力。另一项改革就是票盐法,类似于现在的税务改革,因为当时中国的税收是从盐当中收取,所以盐务改革就等于是税务改革。

虽然陶澍有这两项改革,但是他最著名的地方还不是改革家,而是敢言任事。

任事也还罢了,怎么会有敢言这个说法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当皇帝是怎么样的一份美差(每个朝代并不相同,这里特指清朝的皇帝)。

皇帝每天早上大约在八点以前,接见军机大臣,地点是在皇宫养心殿的东暖阁,皇帝每天要接见的大臣没有定数,但第一批接见的肯定是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们把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奏报皇帝,由军机大臣与皇帝在这里进行磋商,大约在十点钟,军机大臣退出。

接下来皇帝需要接见其他大臣,通常第二批是特旨召见的各地总督,巡抚(相当于省长),亲贵大臣,部院大臣(各级部长);第三批是接见外放的封疆大吏,比如新任命的省长,或者是省级长官之类,这些人在去上任之前,要先来晋见皇帝;第四批是道员(类似各省厅局级干部),这些道员都由皇帝单独引见,一个一个的来;第五批是接见各地府台(市长)和县官,这次是所有人一起接见;第六批是接见内务府大臣,因为内务府管的皇帝家务,所以话比较多,也琐碎,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把他放到最后一个接见。

如果哪个大臣突然有了烦心事,要跟皇帝说,或者是要跟皇帝打小报告(通常都是官员之间的小矛盾,小磨擦),那么也可以在西华门外“递牌子”,请求皇上接见。为什么叫“递牌子”呢?因为官员实在太多,皇帝记不了这么多,所以就搞一个长五寸,宽一寸,上绿下白的牌子,正式名称叫“绿头签”的东西,上面写着大臣的名字、官职、籍贯、出身(哪年考试得了第几名)等等,让皇帝参考,不然皇帝怎么知道你是谁,要干什么事呢。当然见与不见要看皇上心情如何了,如果见的话,就由领侍卫内大臣(皇帝的警备司令员)带着你来养心殿东暖阁“晋见”。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军事方面的大事,或者是哪条河道决口了,那么大臣们就“叫起”皇帝,这时候无论皇帝在睡觉,还是吃饭,总之立马就得处理。

把这些大臣们都接见完了,皇帝也吃完饭了,休息一下,下午就可以批阅奏章了,通常有几百件之多。注意,这个时候中文书写还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奏章读起来会很吃力。而且有些省级干部废话特多,写一篇奏章动不动就是上万字,搞的皇帝头晕脑胀,叫苦不迭。于是军机处就把这些奏章写个“节略”让皇帝看,省时省心省力。不过一些重要的官员,或者是“密奏”,就不能写节略了,皇帝只有一字一字的自己看。皇帝在这些奏章的边上,用指甲掐出不同的印子,交给太监去处理。这样一天的事基本上也就完了,估计也已经是深夜了,只能睡觉,明天接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祭祀、巡幸、较武、衡文,根本就没有节假日。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想当皇帝,还乐此不疲,处心积虑。每天除了见大臣就是看文章,稍稍搞点娱乐活动就有大臣哭天喊地,撞墙自杀,真的是一点意思也没有。到死的时候回顾自己当皇帝的一生,全是接见大臣和看奏章,连皇宫大门也没出过几回,成了一个苦不堪言的极品宅男。

回归正题,皇帝已经够累的了,偏偏还是有很多大臣的奏章不能及时处理。当时执政的道光皇帝心烦不已,领班军机大臣,也就是宰相——曹振镛出了一个主意,皇上以后看奏章的时候,不停的在这些大臣的遣词造句上挑毛病,或者是找些错别字把他们大骂一通不就行了。他们以后肯定会少上一些奏折,这样皇上的心情也会好些,工作会轻松一些。

道光皇帝就这么干了,果然大臣们害怕被骂,奏折明显少了。但还有一个人却在不停的上奏章,这个人就是陶澍。

陶澍不断的上奏章,奏报民间疾苦,奏报官员风气,奏报改革成效,奏报地方旱涝。道光皇帝刚开始嫌烦,也想挑毛病,但是挑不出。后来慢慢发现,整个朝廷里的官员都是人浮于事的,只有少数几个敢于任事,不怕得罪人,不怕吃苦。特别是陶澍,搞粮食运输改革,又搞盐税改革,一举得罪了江南最大的两个黑社会,漕帮和盐帮。并且任劳任怨,敢想敢说敢干,甚至连皇帝都敢得罪。久而久之,道光皇帝心里就认为,只有陶澍才是讲真话的人,其它人都不敢向皇帝说真话,所以道光皇帝也特别信任陶澍。陶澍的奏章总是认认真真的回复,陶澍的事情也就全心全意的支持。领导的支持信任总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本条件。

录下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给陶澍的挽联,以示我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天下大事公可属,

江南遗爱民不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