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歌,几多情深?
今天课上,一个半小时就讲了一首诗,是真沉醉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多少少我是有此嫌疑的。《登高》这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首杜诗,真的是情不自禁,也相信我的写生会学有所获。
所有的喜欢都不是没有理由。如果说一首诗歌有名句就不错的话,哪么这首诗真不知该有什么样的词语来赞美,因为句句都是名句,真的没有办法让人厚此薄彼。就用那句熟知的话来肯定它吧,《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尽管有人帮助,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重阳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绝唱。
古人很浪漫,今人恐有所不及。
春有踏春出游的清明节,秋有饮酒赏菊的重阳节。古人非常重视重阳节,尤其是登高的习俗。他们认为在天高气爽的九月登高能够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有利于身体健康,能够祛除病魔。在丰收的秋季,吃一点重阳花糕,那实在太完美了,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如此美好的蕴意,怎能不受到古人的青睐呢。对重阳节,我们今天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05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忆吧。
简单列举几句为人熟知的: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李白“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易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张可久“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等等。西风、鸿雁、黄花、清酒也成为古人钟爱的描写重阳节必不可少的意象,多来写在这个重要的节日时候不能与家人团圆的相思之情,以及深秋时节的寥落之意。
现在,整理一下心情,让我们一起来读原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一开篇就气象不凡,让人心生欢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杜甫才是一代画师,画出了最美的景致。看看吧: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从上到下,从高到低,有动静,有声有形,还有各种色彩的搭配。似工笔,似写意,似泼墨山水,又似油画一幅,怎么不让人驻足欣赏?
更妙的还有对仗之工整,乃后人推崇之典范。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叹服不已。
接下去,诗人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人吟咏颂赞至今。
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不妨引用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解读之深刻,莫不如此: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之愁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登台,倍思亲也;独,孑然孤“独”也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全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可杜甫终究是杜甫,没有人能超越。同样是“悲”,他却写出了新的意境与情丝。诗人把重阳佳节,久客漂泊,多病独爱登台看到的秋景,概括进“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诗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可是这种悲,更见悲壮。。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有国家,有家乡,才有自己,这种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呜呼,疫情当下的今天,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的感悟吧。
一首诗歌,几多深情。一堂课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读懂“诗圣”,感受家国情怀,我想无论如何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