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zomatic”与“青色”

2017-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demi小猫

“Rhizomatic”是最近从少斐那了解、学习到的,由法国思想家吉尔斯·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迦塔里(Felix Guattari)率先提出,意为“根茎式”。他们指出,“根茎式”结构才是世界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

根茎式,是与线性思维(有明确的起点和重点、由简单到复杂,有清晰具有逻辑的结构)不一样的存在,它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却又是任意一个局部都有无限的生长可能性。

“青色”,是一种人群的特质,这群人会“走出小我,和社会及自然建立内在联结,成为更完整的人。”他们以平等的价值观为前提,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非排斥性。

“青色”的人,是我们“未爱教育”致力于发现的人;青色的人,是我们致力于培育的人;“青色”的人,是我们致力于“联结”的人(前一篇文章使用“链接”一词,思索后,我还是觉得“联结”更恰当)。我们相信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越来越“联结”在一起,我们的社群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Rhizomatic”与“青色”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为什么会“绑”在了一起?

因为探索。

“让社群拥有越来越多的‘青色’的人”是我们基于社会现状、自己的内心和能力,多次探讨后确定下来的愿景。而怎样去挖掘或孕育这些“青色”的人,是我们的使命。

昨晚,曹蕾问我是否又准备开始“简书”了,她与我相约继续每日简书。我应允了,因为在思绪沉沉浮浮多日,或者陷于琐事而懈怠之后,最终还是发现书写与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锻炼”。

曹蕾说她要开始青色思考系列,我本来想着我的简书就继续我的育儿系列,记录与娃同行的点滴。但是,今早一醒来,不知怎地,脑子里就想着曹蕾说的青色思考系列,然后存在大脑里的“Rhizomatic”与“青色”就相撞了,我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它们的“结合”。

挖掘或培育“青色的人”,当我们去思考路径时,我们不该是定位为一条或几条线性的路径。我相信具有“青色”特质或潜质的人本身就存在,这些人并不需要经过系统的“赋能计划”,需要的是土壤或相遇的空间,“遇见”带来“发生”。“青色”的人并不需要我们这个机构“去教会”,而是本身就与我们是共同体,在相遇中共同生长。

我们创造相遇的空间和滋养的土壤,我们在共同的社群里协同去关注、解决我们关心的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生长。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先让自身发光,我们的《从青涩到青色》期刊,我们在教育中的行动研究,这本身就是在发光。而在发光的同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共创的心态。

当我们像根茎一样野蛮生长,像微光一样无孔不入,“青色”便会越来越多,一如晨曦微露,淡青色的天空充满希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