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女心理师》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39011/8385817856c2128b.jpg)
毕淑敏是我喜欢的作家,她曾经是医生,后来学习心理学,做过心理医生,所以她曾治疗过人类肉体和精神的疾病。
这本书想来也是从她曾经的生活中提炼、删减、浓缩、融合而成。
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提炼一个中心思想,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
书中的心理案例,简述如下:
1、 妻子发现,外人眼中光芒万丈、完美无缺的高官丈夫是为了赴情人的约会,中途因恶劣天气和山路崎岖而失事死亡。
2、 父母离异的孩子企图用自己的方式让爸爸妈妈破镜重圆。
3、 一个因为母亲为妾室,畸形地执念于“正室”的女人,一次次“引导”甚至“怂恿”丈夫出轨,在“对丈夫的愤恨”和“身为正室的自得”两种情绪之间游走、分裂;
4、 一个女同性恋者失恋的痛苦;
5、 一个因嫖妓而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男人;
6、 一个名人却有着隐疾——特定情境时口吃,还同时有两个女人,无法抉择;
7、 一对贫贱夫妻,因为家庭纠纷而起的冲突;
8、 一个临死老太太的反思和忏悔;
9、 一个人高马大的男人,无处宣泄自己的软弱;
10、 作为心理咨询师及女主角的贺顿本人的心理障碍。
其实每一个医生,也是病人,就如同每一个天使,也可能有魔鬼的一面。而很多心理疾病都折射出童年的经历和阴影。
主人公贺顿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为了养活她,曾出卖色相,后来找了一张长期饭票。继父性侵了贺顿,而且是以很变态的方式。这造成了贺顿的心理阴影和下半身总觉得彻骨寒凉的毛病。
后来母亲病逝,只有初中文凭的贺顿得自己讨生活。
她做过养老院的护工,有幸到一个生命垂危的贺老太太家做私人看护。曾经是老师的贺老太太逼贺顿读书、学习,像雕刻家一样雕凿贺顿。贺顿的眼界和心境因此有了质的飞跃。
贺老太太去世后,贺顿做过护肤品推销,报名学习心理学课程。
也因声音条件出众,客串过电台主持人。
她执着地想开心理诊所,并为此筹谋,不惜以幸福和身体为本钱,去克服物质的屏障。
终于她得偿所愿开了心理诊所,帮助了很多患者,也治愈了自己,并收获了幸福。
再借用小说的原话来总结——“你曾让我身处地狱,我却从那里出发,走向天堂。”
命运不可能完全公平,有些人,生而富足顺遂,比如沙茵;相比之下,命运似乎对贺顿太过残忍,但也不吝赐予她一道光——贺老太太,引导她完成从虫到蝶的蜕变。
正如小说中所说,命运这东西,不可违抗,只能顺应,仿佛一条船只能顺着水流前行,但你也可以用自己方式,微微调整船行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视野……
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叹为观止,那就是毕淑敏的对事物的观察之仔细、描写之精微。
文中有一段描写火焰的文字,描写了火焰5层的形态,极精妙而富于画面感,摘录如下:
贺顿第一次发现原来烛火是一滴倒悬的水珠的模样,它们自内向外分成了五层。
第一层,也就是最靠近蜡烛芯的地方,火焰近乎凝固,它们并不是红色或者黄色,不是任何一种温暖的色调,而是薰衣草般的蓝紫色,你几乎感觉不到它们是有热度的,很想伸手指去触摸这脆弱的火焰的包膜,它们有着豌豆荚一样的娇嫩细微的缝隙。
在这一层火焰之外,是古典的幽蓝色,带着古堡一样神秘的诡异气息。
幽蓝之外,火焰渐渐活泼起来,好像逃出了牢笼的女仆,有一些轻巧的跳跃和飞升,裙裾染上了一些绯红,好像是匆匆旅途中野花的浆液飞溅其上。
哦,还有第四层,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酱色,饱含着愤怒和压抑,仿佛火焰最后的枷锁,它们在扭曲和突破中,坚守着蜡烛所赋予的最后的形状,维持着一个昂扬向上的尖顶,不屈不挠地仰望着天花板。
现在,到了火焰的最外一层,它们桀骜不驯,撕脱了所有的形式和框架,奔突着狂舔着空气的裂隙,用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就构建起辉煌的轮廓,然后又在更少的时间里将它毫不留情地粉碎,当华美的轮廓变成破碎的鳞屑,红颜老去苍黄委地之时,瞬间一个新生的火光婴儿爆裂着出世,它放肆地啼叫着,鞭笞着所有靠近它的冷风,将它们加热并裹挟着飞升,光怪陆离的色彩如同砸翻了梵高的调色板,灿烂的向日葵花瓣和鸢尾花的叶子搅缠在一起,浓烈地熏蒸而起,带着奇幻的香气……
半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