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非理性的人》day1
今天是来成都共读的第一天,上午的共读基本是在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中度过。之前没有系统读过哲学类书籍,对于存在主义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就这么跟着郝晓东老师走入了存在哲学的世界。
上午的共读主要了解了存在主义的发展背景,各个国家在存在主义方面的代表人物。这部分带给我的是无数问号。我试着结合百度百科和共读笔记来梳理内容。
如何理解存在主义?(摘自百度百科)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
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学习存在主义,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收获什么?
今天学习的部分内容,给我的启迪是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共读中,郝老师对我们的发问。
这关乎到一个人把“教师”看成一份职业,还是事业,还是信仰追求?
如果仅仅当做一份职业对待,或许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中,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倦怠,是不满和抱怨的与日俱增。如果当作一份事业呢?或是理想?这需要一个人的内心做出选择,作为一名教师的存在是如何的。
同时,基尔凯格尔认为人生最主要的是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这不正是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有的基调吗?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了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其发展程度会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时,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决定了他会采取何种方法和态度,即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抑或简单粗暴的忽略掉。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以你所信仰的为基础。
存在主义的学习和深刻领会,可以帮助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多一份厚重,或者说恢复一个人的本真。这又需要我们问自己,这次共读想收获什么?
我想书里的一段话非常能代表其共读意味着什么:
生命中算得上重要的,不是他所遭受的感人奇遇的多寡,而是那生命的内在深度,一旦生命有了深度,甚至最平常、最足道的事件也可以产生出某些伟大的东西。
既然每个人到处都在忙于使事情变得这般容易,致使人们滋生了重新召回困难的想法,而这可能就是自己的事业和命运。
这正好让我想到另外一本共读书《如何成为专家》。如何能够成为专家?
不断做事,做复杂的,难度系数高的事情,让自己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成长,在实践中提炼、提升。成为专家的过程,也是一个为自己召回困难,成就自我的过程。以存在为底色,为其涂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