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人物简书电影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130人  不会飞的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这样写道。

《无问西东》的各个时代亦是如此。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形散而神不散,多条人物主线交错演进,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掺杂着对时代的诟病和对现实的揭露,是一部比《芳华》也不遑多让的佳作。

影片中各个时代的主角都在清华读书生活,共赴一场青春的盛宴,却在残酷的时代里或香消或命陨或与时间和解与世界抗争。这部电影本应该在2012年上映,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结果却被禁五年,拖到今日。或许是因为影片中无论哪个时空都有针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负面的直接的描写,触动了社会政治的敏感神经。

1923,北平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忙碌的生活会给人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又该去追寻什么?

关于选择,关于未来,吴岭澜(陈楚生饰演)一度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往哪一个方向去。

梅贻琦为他阐述了自身缺失的真实:你看到什么,在做什么,在其过程中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当他穿过人群直面泰戈尔的演讲时:“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他发现此时此刻聚集在这座礼堂里的人,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他的内心也随之穿过层层迷雾,看见了光,看见了真实。

1938年,昆明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抗日战争时期,迫于局势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临时大学,后西迁昆明,称西南联大。

倾盆大雨猛烈地拍打着屋顶,听不清教授的讲话声,却看得见教授在淋雨,黑板上写一个“静”字,哪怕世界一片波澜,推开窗,师生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在军官的号召下,沈光耀(王力宏饰演)知道了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可是家人反对他参军,态度坚决,一番不希望他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失去了性命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多少人。于是他妥协了,却仍藏在心底。

在吴岭澜“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的鼓舞下,在敌机一次次的轰炸下,在身边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后,他终于义无反顾。

即使身负家人的期望负重前行,也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选择民族大义,选择了舍小家为国家。

最后借双胞胎兄弟之口,说出了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成为飞行员的他总是在完成任务之余给贫困儿童带去食物,也正是他的食物,延续了陈鹏的生命。

1962年,北京

世道艰难,人言可畏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王敏佳(章子怡饰演)是一个有点我执的女孩,虚荣心作祟,说给毛主席献花的人本该是她,一直过不去这个坎儿,念念不忘心有淤积。

谁成想,就是这个谎,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人们的诋毁和唾骂,遥望李想站在台上发言,划清界限,她笑了,好似看透了人性善恶。这一笑,也让一群乌合之众找到了动手打人的理由。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王敏佳的三分过错,却受到了人们十分的惩罚。

命运弄人,向死而生,有很多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也有些人死了却是换一种方式活着。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陈鹏(黄晓明饰演)送她的雪花膏、银杏叶和木刻花,何止是礼物,分明是一颗赤城的心啊,总算给她伤痕累累的内心一丝安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但她还是用面纱把自己的面容遮挡起来,一同遮盖的还有她的内心世界。 正如她在苏醒后亲手埋葬了从前的自己,连同青春无邪一起埋进了土里。

越是不被善待的人,越能识别善良,珍惜善良。所以影片最后当文革席卷村落时,她只能选择离开:在死亡来临前,一定要找到陈鹏。

王敏佳在窗前的回眸一笑,马尾辫摇曳着的是不败的青春啊,陈鹏把自己比作原子,把清华园比作粒子加速器,拉着王敏佳的手腕在清华园一路狂奔的画面,一度让我回想起青春的单纯与美好。

陈鹏的痴傻重情,让我想起了阿甘。

他认定了王敏佳,就说,我有人要照顾。以此果断地拒绝去九所工作。也可以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就将自己交给研究所,交给国家,不留后路。

他说的那句“我的事了了,可以去九所工作了”,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想来心里早就不是滋味了,看着就让人动容。

还是在那个时代,李想的明哲保身也不全是错,他也不过是为了实现支边的理想。不过他的退缩让他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此后都生活在愧疚和自责中,直至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才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

2012年,北京

世界宽广,人心逼仄

水木清华《无问西东》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世界也很小,李想救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果果(张震饰演)的父母。

他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结缘了一个四胞胎早产儿的困难家庭。哪怕时过境迁,那个家庭也越来越贴近他的生活。老练的职场上司不免揶揄他:之前我也助养过一个孩子,就像认了一门亲戚。费心事不少,毕竟人心总是不容易被满足的。

上司的话好像一语成谶,慢慢应验,他开始摇摆,厌烦面对这个家庭,一次次的避而不见。内心越来越挣扎,外表却越来越平静。最终,当他打开发现是四支精致的胎毛笔时,一时无语凝噎,幸好,没让他的善良受伤。

可以想象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四胞胎姐妹也将接力下去,传递属于她们的爱与善良。

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爱在传递。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思考,那样地生活。他们离我们今天不过百年,但他们守护、在意和体现的精神、传统与风骨,已经和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回顾历史,我们常常喟叹不已。

那个时代,叫民国。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风雅风度,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他们叫蒋南翔、梅贻琦、马寅初、傅斯年、沈从文、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他们或是一校之长,或是学科奠基人,或是文坛前辈。

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当得上‘大师’的称谓,尤其在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中的有些人被遗忘了,这不只是文化的断裂和历史的断层,更是精神的缺失和思想的崩塌。

影片讲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却在最后对那些配角甚至是只有一个镜头的人物进行了历史上的真实介绍,结果名号一个比一个响,全是时代的弄潮儿。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仿佛是无根之萍的情怀,也真正有了落脚之处,安身之所。

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大学的本质之一在于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思想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其实就是一种弥散性的氛围。大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氛围;大学对人的塑造和熏陶,也得益于这种氛围。

这种氛围里的大学,连空气都是自由的,人性的成长和学识的积累必然是水到渠成的。读大学,一旦被简化为按部就班地上四年大学的课,大学的价值也就被抹去了大半,可以说是大学经历的平庸化,乃至大学精神的矮化。

然而现实却是:高校不遗余力地进行圈地运动,建立新校区。对于那么多大学的那么多新校区的那么多青年学子而言,有时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所谓心性的滋养,所谓人格的提升,所谓才学的积累,奢望而已。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今时今日,敢问大师何在?

我们都曾像吴岭澜一样,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也会像李想一样,被名利蒙蔽双眼,不敢挺身而出;甚至会像王敏佳一样受到生活加倍的惩罚;但愿我们终将像陈鹏和沈光耀一样,能够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如果早早明白青春也不过廖廖数日,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愿你不忘初心,抵抗恶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