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网约车到海外专车的一些思考

2019-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Mark郭兵

先从国内的市场开始说起。

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听说,滴滴因为顺风车的事件,在不断清理司机;需要将自己后端的司机资源全部合规化,所以那段时间经常用滴滴都叫不到车;即使能够叫到车,等待的时间也特别长。

2019年开始的时候,经常打到滴滴,都会跟司机聊两句;近几个经常打到车的,快车中很多都是新车,并且是电动车,每次都会询问一下司机,都是怎么做的;他们基本都是从滴滴租的车,从租赁公司那边领车,然后每个月固定的租金;并且这辆车是绑在滴滴上,不能跑太多其他平台的订单(当然,偶尔跑一跑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网约车的新能源化

网约车的车辆引入新能源车或者纯电动车,会越来越多。

首先是,这些汽车的厂商非常有动力来干这个事情;一方面是促进自己的车辆销售,另外一方面,跟滴滴合作吸取经验之后,往往都是开始自己干起来网约车,比如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还有很多汽车厂商在干网约车的生意。

滴滴,也是有足够动力引入的。经过 顺风车事件后,后端的司机资源需要全部合规化,所以,大量的租赁都是打着以租代购的方式,招募大量的司机,并且帮助司机去考网约车的证件;上次打车的时候,一位滴滴司机说,考网约车证的钱,都是滴滴来出的;考过之后,考试的费用会直接得到返还。

而新能源汽车在这个阶段,还拥有很多上牌的优势时机;现在很多一线城市都施行了限牌的政策,并且在北京和上海等这样的城市中,一辆车的上牌本身就比较麻烦,所以新能源汽车所释放出来的牌照契机,当然是需要抓住的。

今年,市场上已经涌现了大量的租赁公司,在招聘网约车司机,以及推进以租代购的网约车的销售。毕竟,这一轮韭菜是要割掉的。

再说说,细分市场的海外用车

中国市场中,国人在国内出行,有滴滴、神州专车等等出行App来用,而随着中国出境游市场的前几年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出境自由行客人有很大的增长;这批自由行的客人在海外目的地上的小交通如何来解决,就诞生了一批切入这个细分市场的创业公司。

01

当然,很多经常出境自由行的深度玩家,去泰国会用Grab、去北美会用Uber和Lyft,去俄罗斯会用Yandex(Yandex早些年,已经收购了Uber在俄罗斯的业务,跟中国的滴滴有点像;另外,Yandex是俄罗斯的搜索引擎,类似于百度这样的公司,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务,涵盖的还比较多);但是有很多出境自由行的小白玩家,可能是不敢用Grab或者Uber,或者说,很多人都不知道东南亚市场中的打车软件。

早期,做中国人出境专车业务的有像皇包车、蜜柚和唐人街(后来被携程收购)等等,一批创业公司;这类公司主要还是依附于OTA平台、天猫店或者旅行社等公司来获取订单,自有流量所获取的订单占比还是比较小的。

这类公司基本上都是从携程、飞猪等平台上,或者是一些旅行社或者定制游等公司获取订单;主要讲述的概念,是华人的海外专车,核心的业务早期就是接送机、日租包车和线路包车业务;当然,后续也开始在做目的地上的旅游产品预订等业务,还有就是定制游。

从用车的业务前后端来说,前端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流量;而后端的,大量采用的是个人司机,当然也有一些是车队,以及在某一地区有很强能力招募司机小弟的车队长。这也构成了这些公司的后端供应体系。

后续,随着业务深入,也有在目的地自建车队的,但是这类的重资产运营就太重了,太考验后端重资源的运营能力了,很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与目的地当地的公司进行合作,一起来做。

02

因为后端的供应链是大量的个人司机,或者说一些小车队,并且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泰国,泰国当地的司机,本身素质就不高,所以后端的管控能力,以及落地服务能力,如何进行管控,以及来做资源匹配,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另外,随着这部分市场的玩家,都拿着资本的市场打价格战,所以业务的毛利是很低的;现在基本上海外接送机的业务毛利大概也就是5%-10%;再加上,这类跟平台合作,还有账期的问题。

比如某程的账期是月结,加上对账等等流程,基本上账期可能会到50天左右,而后端供应商的结算可能是周结或者半月结,所以,这类业务上,还存在一定的资金成本;也就说,业务要运转,还需要公司做垫资。

现在国内的线上平台中,主要就是携程、飞猪了,所以订单来源较为单一,另外一片市场就是旅行社和差旅公司,这批市场又较为分散。旅行社所能带来的订单量或许还不错,但是毛利就低了;并且时间长了,旅行社会觉得,为什么我的业务里面需要一家中间商,在业务量大的地方直接与车队合作就行了。

而线上的OTA更是如此,某程已经停掉了与第三方平台类公司,在核心城市的合作,尾部的城市继续跟第三方平台来合作;核心的订单城市中,直接与当地的车队进行合作。所以,这类公司就集中转向了飞猪和天猫店,然而天猫今年的流量下滑的很厉害,这是比较尴尬的。据说,2018双十一的时候,流量下滑有20%-30%。

所以,做到最后就是看着公司的流水很大,但是不挣钱。

C端的流量,是需要拿钱来烧的;但是,海外的用车或者说,海外的目的地旅游,是在一个旅行链条后端的,就是基本上预订机票和酒店完成之后,才会来预订车的业务,或者是目的地玩什么,以及怎么玩。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出境游是一个低频的行为,即使C端的用户聚合来了,但是到第二年再出国旅游的时候,可能已经不记得你了。

在这种场景下,流量都是在机票和酒店上;不是一个天然的流量聚合入口,而是需要依附于机票和酒店预订平台。而这类公司即使去做B2B平台,像皇包车推出的云地接,很多人都会觉得就是用来跑交易流水用的,如何赚钱依然是最大的问题。

03

从接送机业务上来切入,在到目的地旅游和定制游,最后的业务模型会越来越像KKday、Klook等这类专门做目的地旅游碎片化产品预订的平台。

因为接送机业务不赚钱的情况下,做一块的业务,可能是为了引流,卖日租包车的产品或者定制游的产品给这批用户,实现一定的转化;毕竟,目的地的日游产品、包车产品的毛利,还是不错的。

在资本寒冬来临的时候,烧钱跑流水的模式慢慢就不容易走了,还是得想办法赚钱。最后,这些公司如何来交卷,还需要等待再看。(唐人街前几年,已经被携程收购,坊间传闻是500万,还有传闻说携程基本上没怎么花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