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把肥肉揣兜里带回家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有这么一个人儿,我们暂且叫他K君,他从瓜瓜坠地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说他都“没得选……”
幼儿园的小小K很受欢迎,翻看那时的相册还能依稀记起那时简单的快乐,和称兄道弟的友情,但他最爱讲的故事,是他把肥肉揣兜里一整天,最后带回家的故事。
不要误会,托祖国母亲渐渐强大的福,小小K的家庭实属小康,肉还是吃的到的,这个故事,并不是将肉带回家留给家人的感人亲情,其实故事的起因是孩子里很常见的“挑食”。
您的身边一定有那么一个不吃肥肉的盆友,不为减肥,也非修行,而是闻一下味道就干呕,强行咽下去后3秒,就回吐出来,然后会难受一整天的那种,小小K在世间扑腾的这20几年间,一直是后者。
可以想象,对小小K来说,幼儿园套餐里有肥肉的时侯,小小K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那或许是记忆中最早的孤独了吧”,K君微笑着说。
家里妈咪鼓励小小K不要挑食,要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吃的干净才能长高个子;幼儿园老师到处转悠着,提醒孩子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woo!终于抓到老师转身的空间隙了!”但上次使过的:将肥肉用力向后撇,让其自生自灭的方法不能再用了,因为太过用力小小k并不知道肥肉飞行的轨迹,但从班里一名小女生的尖叫声中,大概可以判断出肉的落点了……这次小小k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肉一把揣进裤兜,随即一阵心安,拿着刚“吃”干净的盘子,小跑着将其交给洗盘子的阿姨,屁颠屁颠的跑去活动了。
只是帮小小k吃掉那几块肥肉的裤兜遭了秧,吃坏了肚子,永远失去了作为口袋,装东西的能力。
母亲以爱与成长的名义,将世俗对“好孩子”的定义,套在子女身上。
老师带着教育与责任的光环,“纠正”学生身上的“坏毛病”。
可小小k,只是没法子把肥肉咽下去啊……
我们到底是从合时开始,就生活在了“别人”的坐标轴里?
小时候面对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成绩”、“别人报的补习班”、“别人上的大学”……
长大后要受气于,“别人的工作”、“别人的工资”、“别人家的房子”、“别人开的车”……
如同一个拼命挣扎着的小小坐标点,努力的去迎合别人的成长曲线,可就算再努力,也只会偏离、迷失。
“为什么孩子们从不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家的父母比较呢?”k君哈哈大笑,“说出来屁股可能得分家咯!”
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现象,孩子越是沉稳,越像大人,就是优秀,聪明,懂事。就招人喜欢,就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而孩子本身该有的表现:“纯真、弱小、爱哭爱闹”就被人说是不懂事,幼稚。
一个本应幼稚的孩子,为了得到大人的称赞,只能通过不断的压抑自我、童真,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部阉割,然后表现出大人想看到的成熟样子,从而失去自我,成为没有内心的傀儡。
从儿时开始,就活在了他人的评判期待中,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是假成熟真幼稚的状态,他们的生活,都不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活的并不快乐。
仔细回想一下,你的大学、选择的专业、赖以生存的工作、甚至结婚的对象,都是问过自己的内心,不将就的选择吗?还是在父母的教诲、亲友的好言相劝下,偷偷放弃了什么?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的热爱并为之奋斗,那就去找,人生的最后一章还没有写下,你要相信,你,可以创造你的生活!
不要放弃,不要妥协,任何行动终会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