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常识》第30天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N1252杨红梅
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今天阅读了第五章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第28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中把人与人的关系分成三种。
我与它的关系。"它"是对"非人"之物的代称,在"我″眼里,对方只是满足自己需要,达成自己的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不平等的关系。
我与他(她)的关系。对方不是被物化的它,而是表示人的他(她),但这种关系的距离感依然存在,是站在对岸的他,与自己遥遥相对,彼此敬而远之。
我与你的关系。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距离陡然拉近,是一种平等对话且相互促成的关系。
李教授通过两个事件告诉我们应坚定"人是目的"的说法。
孩童的生命本应是教育的目的,促使其生命的健康生长,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指向和归宿,但这些稚嫩弱小的生命却时常被家长当做炫耀教子有方,光宗耀祖,满足虚荣心的手段和工具,被教师视为完成领导任务、获得认可、实现晋升等与追逐名利有关的手段和工具。
学生从目的变为手段和工具,这是教育最大的异化,也是最大的悲哀。
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我们能不能真正的把学生当人看,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平等地对待孩子们呢?我自己做到了吗?有没有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手段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