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陪伴”,还不如让孩子留守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育儿反思录

      这个标题可能会让人不适,但不夸张一点,不足于表达我的想法之强烈,在这里先说明一下。

      现在“陪伴”一词,成为科学育儿的必选词汇。但有些家长们对于“陪伴”一词误解很深。

      误解一:我在孩子旁边陪着,就是陪伴。有的家长工作日按点回家、节假日休息在家,似乎是就在孩子身边陪着,但全程舍不得手里的手机、眼里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以至于孩子主动到他身边,他还会不耐烦地说:“你去边上玩儿去,别烦我。”仿佛手机才是他亲儿子。总有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妈妈玩手机,孩子在泳池溺亡”、“爸爸玩手机,孩子过马路被车撞飞”。如果我是孩子,这样的陪伴,还不如不要。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不在身边,还可以安慰自己:父母是没有办法,才不能陪伴我,他们离开我,也是为了爱我、给我更好的生活。但以上情况,将孩子这样的安慰都掐灭了:爸爸妈妈在我身边,时间和专注也没有给我,而是给了手机,爱手机或其他,不爱我。

      误解二:我不仅花时间陪着,而且我“教育”他了,就是陪伴。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一段视频:深圳一出租屋里,父母是在当地打工的外来人员,为了不让子女留守,把一女一子带在身边。初衷是好的。可是看到视频后,让人不得不反思,你是那个被打的女童,如果可以选择,你是选择做一个不挨打的留守儿童,还是做一个整天被全家人虐打的孩子。当那对父母被公安人员带走时,他们还振振有词:我教育孩子,关你什么事儿。你也可能会说,这对父母无知,没受过高等教育。实际上,一些高知家庭情况可能更严重,他们要求更高、更严,采取的“教育“方式更丰富多彩,冷暴力、语言暴力是他们常用的。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接诊过这样一个家庭:妈妈是全国知名高校教师,爸爸是一名企业高管,孩子一直很优秀,但父母仍然不满意,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要达到他们的要求。当父母得知孩子有心理疾病时,仍然对孩子不依不饶,最后心理咨询师问了父母这样一句话:是想孩子去死,还是想孩子去上课。这里“上课”不是指培优课,而是指父母不科学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

      那么,怎样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呢?每个孩子可能最适合陪伴方式都不相同。

      但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如果这个时间是拿来陪孩子的,请放下不是此时一定要去做的事,因为这样的事情现在不做、等会儿也可以做,陪伴孩子的成长时间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想想你在家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孩子已经不用尿布,你学会了给他换纸尿裤了吗?还是每次都假手于人呢?孩子已经不喝配方奶了,你知道一勺奶粉需要多少水去冲吗?孩子已经自己洗澡了,你知道适合孩子洗澡的水温是多少吗?孩子已经自己刷牙了,你认真教过他怎么刷牙吗?不要用那种事不关己、“手机(也可以是其他事情)才是至亲”的冷漠态度来”陪伴“自己的孩子。

      但最底线的一点就是,如果要教育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包括冷暴力、语言暴力)。如果有施暴的行为的父母,这可能也不能全怪你们,因为你们也是这样度过你的童年的,焦虑和自责对你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现在尽快要做的事,和你自己的童年和解,在没有和解之前,请保持你和孩子是处于安全距离,然后不断改进,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