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2

2023-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胡畅舟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个节点,是划分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关键节点。可是似乎,此节点前后的中国,并没有很大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鸦片战争的冲击不够大吗?似乎是这样。鸦片战争所冲击的主要只是广州这样偏远的地方,远不如后来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冲击大。何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富庶、朦胧的江南,万家灯火,繁华熙攘,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自然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向当时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英国学习。

可是,难道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不是的,至少像林则徐这样亲身经历过鸦片战争,见识过西方坚船利炮的人是意识到了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改革依然没有发生?

我们知道,如果要变革,第一所需的就是人才。那到哪里去找人才呢?自然会以汉人为主,而这就意味着要给汉人更多的权力。但这样就触犯到了满清贵族的利益和他们统治的根基,有违严防满汉的祖制。

退一步,就算满人愿意让出一些权力,愿意任用汉人推动变革,就能成功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对中国来说,激进变革不可行。日本很小,所以明治维新的进程很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改变方向。但是中国是大国,所谓“船大难掉头”,激进的改革会引发各种混乱、纠纷,加剧国家的动荡。

而且激进变革,也不能解决问题。很容易出现"新瓶旧酒"的情况。激进变革,只是改变政策和体制,但人们心中的思想不变,改革就不彻底,很可能会回到之前的情况,比如洪秀全。所以改革真正重要的应该是所有人思想上的转变。

所以要变革只能缓慢改良。可是,形势如此严峻,中西之间的差距又如此之大,要想追赶上西方,不快速能行吗?这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那么,如果缓慢改良,能解决问题吗?

要缓慢改良,就意味着在之前的基础上修补。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表面上技术的改革,否则就会像洋务运动一样失败。同样要改变的是内在的思想,这也一样并不容易。

而且要改革,就一定要定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在稳定的基础上逐年推进。但这在当时的清朝谈何容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更换频繁,人的想法又易变,一个计划根本无法长久施行下去,今日还热火朝天,明日便可能丢在一旁。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本就想要改革,却无能为力的人更急,就更容易主张激进改革,比如康有为,结果事与愿违。

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困难所在。而后来,中国选择了激进变革这条道路,在观念上不断深刻,改革不断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