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只是凹造型?你们都误会了
(读英文版《传承》观后感,结合个人练习感受,希望图书和瑜伽的智慧对大家有所帮助。)
瑜伽是什么?最常见的答案是,瑜伽是一项健身运动,瑜伽练习者会凹很多高难造型。那么请问,瑜伽与杂技一样吗?杂技表演者也能做出很多反人类的动作。答案是否定的,瑜伽到底是什么呢?瑜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印度的发展也是起起伏伏,历经风雨。
我们先来看看Guy在序言里的描述。如果您是第一次深入了解瑜伽,可能会对下面的内容瞠目结舌,也可能会觉得这些内容晦涩难懂,只要您保持着耐心读完,那么您也算在瑜伽的世界里前进了一大步。
“为了了解更深层的内涵,我们的心智必须转化。但是要感受瑜伽,就必须要练习。如果一个人没品尝过蜂蜜的甘甜,你要怎么向他描述那种滋味呢?瑜伽也是如此,必须经历过后,才能有所了解。一开始,这个感受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就好像我们喜欢的味道一样。但是通过瑜伽练习,心智会转变,我们也会渐渐观察到一切存在以外的真理,了解瑜伽的哲学基础,以及它所要引领我们去的方向,扩大、加深我们的理解。
我一开始不懂。但是经过多年练习,我慢慢开始懂了。瑜伽练习会改变心智和身体,具有净化、强化、疗愈的能力。困顿的心智永远无法了解什么,病弱的身体也会导致心智涣散。通过体位法的练习,身体会渐渐修复,心智也会慢慢纯净,越来越了解精妙的真理。此外,累积了多年的练习之后,我们会越来越清楚瑜伽对人生的影响,也通过个人的实际经验,渐渐了解它的精髓所在。
Pattabhi Jois总说,他教的是“真正的”或是“原始的”阿斯汤加瑜伽,也就是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所提到的八支瑜伽。他说《瑜伽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他也说这些经文很难懂,每个人的诠释有所不同。
八支瑜伽强调练习瑜伽的8个步骤。前四支是外在的修炼,后四支则是内在的修炼。前两支是持戒(yama)和内制(niyama):不伤害、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洁净、知足、苦行、读圣贤书、敬神。光是这前两支就很具挑战性,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它们也会受到心智不稳、身体虚弱、生病的干扰。因此,Pattabhi Jois认为第三支,也就是体位法,才是练习的起点。体位法会让身体健康、心智清明,有助于持戒和内制的练习。调息(pranayama)则更进一步净化身心。掌握了调息之后,自然可以进入制感(pratyahara),让五感内收,找寻真我。专注(dharana)可以让人专注意识,冥想(dhyana)意味着心智流动稳定,最后自然会循序进入三摩地(samadhi),与神合一。”
很多人都是从体式开始认识瑜伽的,就像很多年前,瑜伽大师们也是靠高难、神奇的体式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再慢慢在全球推广普及瑜伽。但体式并非瑜伽的全部,在八支瑜伽中,体式是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容易让大家接触以及开始练习瑜伽的阶段。尽管我们日常都是在默默地练习体式,但认可瑜伽的人深知体式会带领大家体会另外的七支,只是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四柱支撑式其实,有些人是从其他方面开始接触瑜伽的,比如冥想练习、研读经典等。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练习瑜伽也是如此。我们开始的路径虽然不同,但只要我们保有一颗好奇的心,持续专注地练习,一切都是殊途同归的,我们一定会在终点相遇。
在我看来,瑜伽绝不是简单的外在体式的炫耀,而是一个内收的过程。靠自己日积月累的练习,固然能悟出一些门道,但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思维模式自然也会受到限制,如果能配合阅读书籍甚至一些经典著作,一定会大有裨益的。那些更深层次的感悟,其实会辅助我们的练习,以及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
自从规律地练习阿斯汤加瑜伽以来,我的感受和想法特别多,有针对练习本身的,也有针对人生的领悟,所以我会称自己为感受型选手。也许是我本身就比较敏感,当各种奇思妙想冲击我的头脑时,我的小雷达就会开始启动,记录下那些想法。
人们总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以前对这句话没感觉。后来,我发现规律地练习瑜伽真的很有挑战,可谓是一场修行。同是凡人,我会赖床,会懒惰,也会找各种借口,但当我站在瑜伽垫上,做完90分钟的练习之后,一切借口都是如此渺小。与自己内心懒惰的小恶魔斗争的过程,应该就是修行。
好了,您对瑜伽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悟呢?欢迎与我分享。
(本文插图由插画爱好者蓏蓏倾情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