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 )
世界是由一群孤独的人组成的。
然而你我都是他们中的一员
其实人是不是生来喜欢孤独
但人又是群居生物
是不是可心不由人呀
A为人.b为孤独.c为他人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a、b、c为不确定的数,所以a.b或Cb有无数种结果。 意味着无论ab和BC、或ABC究竟多少有关
问题中正好相差C,纯属数字凑得巧?
个人觉得孤独是一种情调往往比很多人或事都要实际或靠谱,
好吧不跑题了
一句顶一万句
中国式百年孤独
为何这样说呢?
可以看完百年孤独之后再对比
主人公杨摩西吴摩西等等一辈子过得七零八落,命运似乎在捉弄他和他开玩笑,他换了一百个工作都很难找到说得上话的人。突然让我想起一首歌里面的一歌词写的(没那么简单
就能找到聊的来的伴)很难找到不代表没有,上天很公平却偏偏残酷。残酷的是偏偏和老婆跟前夫的孩子巧玲(后名曹春娥)说得着话,但这个孩子却又被杨百顺弄丢了,于是杨百顺走出延津,寻找了半辈子,也没找着。下篇是回延津记,恰好就是说曹春娥(前名巧玲)的后代牛爱国,同是有如此糟糕的烦心事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杨百顺失去了能说的上话的巧玲,从此只能踏上寻找的征程赎罪,牛爱国和他的老婆说不上话跟人跑了,过去的友人也变得说不上话了。教书的老汪无处寄托对小女儿灯盏的思念,只能到处搬家。曹春娥终于能和养母说上说,可惜却是垂死之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苦苦苦!很多出场不多的人物也一样的苦。比如第一个县长老胡一门心思扑在木匠活上,想必也和人说不上话,第二个县长小韩是个话痨,想必也是说太多无人能懂。和别人“说不上话”,那究竟怎么办?
当然继续踏上寻找的脚步,永远在孤寂的路上,之后杨百顺和牛爱国的寻找的脚步,我记得书中还先写了老汪的寻找情景,老汪有一个癖好,每个月两次,阴历十五和阴历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问起缘由,原来是在“想一个人”,可是又“找不得”,他当时“寻”的便是自己的开封老相好。后老汪女儿灯盏玩耍时不慎淹死于水缸内,老汪辞去工作出走到陕西宝鸡,这次出走“寻”的时找不到的人,只是通过寻找缓解思念。
还有什么办法吗?只能找法子让自己舒坦。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会“喷空”也就是在一点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想象,瞎吹,(简称吹牛)通过天马行空这种方式来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安慰的意思,都是要脱离“眼前的生活”,让自己无处安放无着无落的心有所寄托。
其实有很多话都没跟任何人说过,也不知道和谁诉说。
“本是如此嘛,很多话不宜和亲人说,怕他们担忧,很多话不能和朋友说,他们毕竟和你处境有别,与陌生人道出的才是最真实的,人的愁苦千千万万种,可与人诉之不足一二,不然这年头那些庙里香火为什么那么旺,”
那为何就没人和神父诉苦?
或许是这是作者留下遗憾或让人瞎想之处
最后,这本书书中还送我们第二个金句,
第一句“信了他吧,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他幸福么?应该吧。
第二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或许这可以缓解我们几千年来的孤独、寻觅与痛苦。
人生的遗憾莫大于相见恨晚
人生的遗憾莫大于爱不了爱对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