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藤野先生》有感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小时候却不明白他的伟大在哪,甚至于初中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觉得先生的文笔易懂、有趣,又听老师说白话文从五四运动时兴起,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中是了不起的革命。
只因当时年纪尚小,更不能理解这种了不起的革命到底是什么。现如今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每一篇散文如果单纯来看,确实像“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看起来有一些不着调。可是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来看,鲁迅先生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对封建制度的讨伐和唤醒国民觉悟。
当时的中国是弱国,正是光绪到民国的封建崩溃又不知走向何方的战乱时期,青年的鲁迅在日本留学学医,在日本第二年的一堂课中播放了几片日本人枪决中国人的影片,周边的中国学生居然和日本人一起高呼“万岁”。
鲁迅的心里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觉得“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于是毅然放弃学医,转而拿起手中的笔,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他认为身体上的病远比不上思想的麻木和腐朽。
当代的年轻人仿佛离开这种“国不知走向何方”的迷惘太遥远了,亦或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太快了,连抽出阅读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提认真地对待文字和作品。何况,商业的目的总是多于创作的激情,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正逐渐被遗忘,这是一种可悲却又现实的现象。所以,老一辈总会说我们身上缺乏一种血性、执着和自立,很少人会坚持将一件事情做下去,很多人喜欢以高情商作为不负责任和不尊重的借口。
如果一件事情是对公众和大多数人有益的,当你遭受不公正的指责时,你为什么会因为他人不负责任的看法而停止你的努力呢?难道迎合就是一种高情商吗?
人们习惯了站队,习惯了服从“权威”,却不喜欢遵守规则,也不喜欢自己给自己作标准,更不喜欢听取别人中肯的建议。世界的规则都在改变,可我们独立的思考力和身上的血性不应该随波逐流,要像鲁迅先生一样,要有自己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