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拒绝浮浅】我们如何变得有深度?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佳木一方

         最近在看一本书《深度工作》,作者主张“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本书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从实操层面提供了培养和进行深度工作的准则和方法。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脑子里浮现起大学时自己钻研哲学的情景,感触颇深。


        刚进大学时,好似一匹求知的饿狼,想吃掉所有感兴趣的知识,特别是对哲学情有独钟。从小就喜欢仰望星空,思考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到了大学看哲学书才知道,这就是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于是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其余时间几乎都待在图书馆看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到经济学、物理学、数学等各个学科的书籍,都甘之若饴。那个时候真是可以如《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一样,进入无干扰的状态,专注于读书和思考,仿佛这个世界里就只有这些书中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在互相对话。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读完柏拉图、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哲学家的著作之后,虽然不像哲学专业学习那样成体系或循序渐进,就是基于自身的喜好和理解一本本去阅读,达到了当时自己认知能力的极限,思若泉涌般写下了“孤独哲学”(后续会跟大家介绍)。


       工作后不止一次回想起当时的状态,除了感觉十分神奇和满足外,更觉得难能可贵,因为工作以来几乎再也没有过这种状态,也非常难“在无干扰的专注下,达到认知极限”。其实没读这本书之前,也会有所觉察,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大部分城市中工作生活的人,基本都在各种工作任务中忙碌、被综艺节目或热播剧占据业余生活、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喜怒哀乐,所以很难无干扰,或者自我麻醉在这些浮浅的满足中(相较深度工作,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在受干扰下开展)。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浮浅工作简单,不需要太动脑子去思考,不需要耗费太多能量。浮浅也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或者不应该说满足,因为这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而是短暂的迷醉,清醒之后会觉得更累更烦心。如果选择一辈子迷醉,那就是选择一条让自己变得平庸的道路。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反复思考,为何大学那会能够那么专注。2007年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未兴起,有钱的买了电脑可以自由上网,没钱的只能到网吧去上网;智能手机也处于初级阶段,能有一台诺基亚都觉得很了不起,根本看不到IPhone的影子。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网络的干扰一定程度受到抑制,同时内容产业也并不发达,娱乐节目不像现在这般丰富,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的属性更强。工作带来了经济收入,带来了更多社会事务和娱乐项目,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因为工作的缘故或同事朋友的无形社交压力,也不得不去参与或站队。一旦自我警觉或理性思考降低,就更容易迷醉其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如吸毒一样难以戒断。


       对于那些想让自己变得平庸的人,这样就足够了,但拒绝平庸的人就要拒绝浮浅。正如这本书中所述:要拥抱无聊(我更愿意称其为“孤独”)、远离社交媒体(也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变得不容易联系到(非紧急重要的事情就当做没听见没看见,主动隔绝自己)、让专注工作(以及思考)变成习惯,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异常困难,特别是在拒绝浮浅的初期,不止要承担来自外在的压力,还要承受自身内心的抓狂。


       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发挥和提升个人价值,除了书中介绍的方法,从今天起,我们一起一步步进入深度:

1.每天下班到家,手机静音,关闭电视和视频网站,退出所有社交媒体,读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

2.每天至少让自己安静思考1个小时,思考某个观点或问题,思考未来的计划,思考人生

3.有新的想法或灵感,随时记录下来,每周至少花半天时间进行总结、延伸阅读并深入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