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郭敬明最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国产片终于勇敢发声
- 1 -
十年前,我读《悲伤逆流成河》时已经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后每一次听到郭敬明的名字,脑海里都会第一时间闪现这部小说。我想是因为,我无法相信校园会成为如此可怕的所在,而未成年人会真的这般充满恶意。
我和许多侥幸未经噩梦得以顺利成长的成年人一样,认为这是校园文学的夸大与臆想。
2015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专题报道了在中美均引起巨大反响的“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2名中国女留学生,因为男女“争风吃醋”的琐事,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同学虐待,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逼他们吃被剃掉的头发等,非常残忍,且主要施害人均是女生。
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事件的主谋翟云瑶在被捕后第一次出庭时是懵的,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闯下监禁的大祸,在法庭上仍公然嚣张恐吓出庭的受害人,她居然认为“这种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学生打架就算被校长知道了,顶多是教训一顿罢了,连开除学籍都不一定谈得上,更不用说要被捕入狱。”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204.jpg其后,涉案留学生中就爆出家长涉嫌贿赂证人,试图“花钱摆平”的案外案,不止一例,另有家长不远万里飞来企图贿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钱摆平此事,被警方逮捕。
整篇报道,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受害人不止一次遭遇霸凌,曾在电话中向父母哭诉想回国,但父母认为”同学间闹矛盾是正常的,理他们远点就是了”。而施害人也在刚出国时频繁给父母打电话,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合群”想要回家,然而在父母眼里,都是小孩子脾气。
我开始理解心理学作家陈岚在她校园霸凌题材的书中说的那句话:每一种不可理喻的恶,深处都流淌着绝望的脓臭,而成年人又聋又瞎。
对照现实事件,《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情节一点儿也不夸张,也并非臆想,它只是小众,却一直真实存在,只是我们不愿相信,选择不去看见。
- 2 -
2007年,24岁的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一周之内销量突破百万册,三天上当月中国图书销量排行榜前三名,在此之前,他的所有作品均无此殊荣。
可以说,这部小说真正奠定了他校园文学畅销书金牌作家的稳定地位,即使第二年,他写出了《小时代》这样恶俗加烂尾的作品,也依然势不可挡。
记得在电影院门口,我看着排成长队等着入场看《小时代》的中学生群,心里有一种想法,也许我们从不曾真正理解未成年的世界,如果不是唤起特定读者群的集体共鸣,一个作家仅靠精致的文字堆砌是无法具备这样的票房号召力的。
如果今天他们也能排着队去看《悲伤逆流成河》,我们也足以相信,作品中必然承载着与他们相似的喜怒哀乐,人物的原型就在他们身边,可能就是他们自己,有着或许轻微却同样不公的遭遇。
落落导演的电影中,对原著做了改动。主人公易遥是一个长相清秀的中学生,她穷,父母离异,母亲没有工作。这是她被欺凌的源头。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135.jpg孩子们遭遇欺凌的原因常常千奇百怪,因为胖,因为丑,因为口吃,因为有体味,发型不对,父母离异,口音奇怪,成绩太好或太坏,戴了眼镜或牙套,和老师关系不好或者太好。都有可能。
有时候也可能没有任何原因,就因为运气不好,得罪了心里不正常的同学,便吃尽苦头。
总的来说,不受家庭重视的孩子,奶奶不疼舅舅不爱,遭遇长期霸凌的可能性最大。
原因在于,不受重视的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自卑会在一个人身上滋生出“被欺凌者”的气质。
在电影中,易遥的妈妈是一名按摩女,摆一张按摩床就在家里做生意,接待许多猥琐可疑的男人。
虽然她确实不卖身,只按摩,可是她和《药神》中的钢管舞母亲不同,久染风尘磨掉了她所有的怜惜和矜持,变成一个低俗、暴戾且怨气冲天的女人,也使她的女儿成为全弄堂公认的“赔钱货”,这是她妈妈骂她的原话。
电影中做了许多美化,在原著中,易遥妈妈使用语言之恶毒与粗鄙程度更甚。
每个孩子可怜的地方就在于,当他们年幼的时候,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父母,都本能地趋向寻求认同。你骂我打我没关系,只求你爱我。
因而在很多时候,他们会屈服于打骂,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还打不过,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被推向外面的世界,他们还无法独立。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151.jpg父母们常常幻想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每天都笑眯眯的,乖乖吃饭,好好长大。事实上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对父母足够信任,就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尝试,会打断你的计划,会搞破坏,会吓唬你,让你精疲力尽,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使一个孩子在遭遇”社交之痛“时,经历冲突、背叛和伤心,都能够挺过来,发展出自己的适应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而在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也能懂得迅速地寻求庇佑,相信自己会得到帮助,有信心等待困难度过。
但是这种信念如果被父母摧毁了,当他们同时在外面也遭遇欺凌时,腹背受敌,看不到希望,难道不该想死吗。
- 3 -
孩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家长和学校必须适当地介入和干预。
孩子们之间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这是我听过的最盲从,最不辨是非的育儿观。
有时候,这体现着为人父母分不清“社交痛苦”和“社交危险”的无知,更是对自己在处理未成年人社交问题时的无能为力采取放任态度。
事实上是,孩子的社交技能有一半来源于向父母学习,父母本身也需要不断修为。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希望加入一群玩得正开心的陌生孩子中,一旁的父母总是鼓励他勇敢地走上前,或者在孩子胆怯时牵着他的手上前,教他说:我能一起玩吗?
你没有意识到,这是成年人的社交技能,成年人握个手,说声你好,就不会被拒之千里之外,可以坐下来礼貌聊天了。
但是孩子们的世界却并不是这样,他们社交的基础不是“礼貌”和“友爱”,而是“人气”与“权力”。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关注、尊重、崇拜,希望自己光芒四射,令他人敬畏,也趋向于服从这种力量。因此,上述这种行为,常常等于给对方一个拒绝的机会,这种拒绝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正确的做法,是建议孩子站近一些,听对方说什么,然后也聊几句相关的话题,给对方积极的关注,并且提供帮助。
没人教,没人懂,没人知道贸然上前“自我推荐”又被拒绝有多么尴尬。可是多数人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来了,日后不知碰多少次壁。
在电影中,易遥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逃脱欺凌,因为她有友谊。阳光男孩齐铭喜欢她,接近她,在黑暗的时刻保护她。
他是班长,学习好,家境好,长相好。其实,任何一个女生,即使是条件不怎么样的女生,能被这样一个男孩喜欢,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从而感觉到自己很不错。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111.jpg但是,易遥一次次推开他,用各种不耐烦的语气膈应他,最终推到了别的女生那里,只因为自己有皮肤病,可能通过某种皮肤接触感染来传播。
她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每个孩子都会因为自身的某些不足而自卑,在交友过程中隐瞒真相,但是如果有人主动接近,他们仍然会去试探,这就是孩子们之间的小秘密时刻,哪怕被光明正大地嫌弃和拒绝,大不了结果和现在一样一拍两散。总之,没有人会在自己喜欢的男生面前主动让自己蒙受误解。
成人世界会,但少年不会这么做,隐忍不是他们的强项。但易遥从她母亲身上学到的恰恰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开口表达自己的处境。
易遥妈妈很缺钱,的确是个苦人,命运给了她很多的不公。从易遥身上可以看出她年轻时的美好,惟因如此,更加哀怨难消。她的表现就是打鸡骂狗,在谁的面前也不服输,骂邻居骂女儿骂前夫,有多难听骂多难听,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娘不需要同情。(能请到邬君梅饰演 ,果然传神)
书中,易遥妈妈在知道自己女儿怀孕堕胎,大出血住进医院之后,怀疑是齐铭闯下的祸,几乎冲上去扑杀对方,她的心痛与焦虑也是真实的。(这个情节在电影中被完全删去,中学生怀孕堕胎肯定过不了审)
有这样一个对自己疯癫,对他人疯癫 ,情绪像母熊一般的母亲,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在不正常的家庭长大,不配拥有可信任的关爱,最终她只能孤独一人。
- 4 -
霸凌与正常的“社交之痛”有明显区别,无人施以援手,会使孩子陷入不可测的危机。
“社交痛苦”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然经历的,它会在小学至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被排挤,被取笑,失去朋友,身体轻微受伤,但都不会是持续性的。孩子能够发展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懂得,受欢迎不等于友谊,自己很好,也会获得很好的友谊。
而霸凌则是持续存在,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或者仅有一次,但造成特别严重的伤害。现代校园霸凌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武力霸凌。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少欺多,以强欺弱,采用打骂、恐吓等方式,可能造成身体和精神伤害。只要及时发现,这其实是最好辨认也不难解决的。因为家长和校方通常都会认可这是一种霸凌,对加害人隔离和惩戒都能受到效果。
我想主要讨论的是第二种类型,流言霸凌。基本不用武力侵犯,而靠嘲笑和散布流言蜚语去败坏被欺辱者的名誉或对其进行孤立。多半由小团体操纵,即使不造成身体损害,但心理损害极大且影响也更久远,消除后果要花较长时间。
《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围绕这种霸凌展开故事。在外表清纯可人的唐小米的推动下,同学集体对易遥百般欺凌,青春期的叛逆使一群未成年人变成魔鬼。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158.jpg我们通常很难想象,流言霸凌的始作俑者往往是女生。
著名的《游戏力》系列书籍出版了关注孩子解决社交难题的丛书,在《妈妈,他们欺负我》一书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女孩帮”的问题。
作者说过一个案例,在他任教的学校里,目睹了一群初一女孩,连续好几个月侮辱并取笑其中一个男孩,但这种行为,校方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制止(主要还是因为不重视)。
最终这个男孩实施了报复,在网页上发布针对那群女孩涉及性侮辱的言论,这个举动导致两个男孩被控告性骚扰 ,并被判停课三个月。而女孩们被看做是无助的受害者,没有得到任何惩戒。
看到了吗?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偏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们的文化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群女孩,强大、有报复心而且毫无愧疚感,这种概念对我们来说太难以接受。
我们的文化是,女孩天经地义地被看作是“甜蜜、芬芳和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世界上大多数的谋杀、强奸和暴力行为都是男性所为,因此被认定女性比男性更具道德感。
我们的文化是,女孩比男孩乖,柔弱,善良,更有同情心,不忍心对人加以伤害。
这是概念的混淆。
导致霸凌的根源,是缺乏足够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与严格限制,没有从家庭中充分学会同理心,缺乏体察他人情绪的敏感。这对男生与女生的影响都一样,区别仅仅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优势使出不一样的手段罢了。
所谓善良 ,不过就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家有女儿,在教育她好学上进、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做一个优秀女孩的同时,你教过她学会体察软弱者与孤独者的感受吗?你教过她不拉帮结派,非礼勿言的素养吗?你没有,因为你认为这不重要。
- 5 -
我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哭着回来,说班上一个女生每天午休时都打她,还连同别的女生把她当球一样推来推去。
我问她是否需要妈妈出面解决,她说也许只是闹着玩,虽然她很不开心,但希望再观察看看。
于是我在油煎火熬的心情下,看着这种情形持续了一周。终于女儿哭着说她不能再忍受,她把我教的恐吓、动手推开、大声表达愤怒等方法都试过了,也解决不了。
我马上告知了班主任老师这件事情,老师答应第二天去了解情况。第二天,老师回复我,对方承认确有其事,已经加以处理,相信不会再有类似情形发生。
果然,女儿说对方再也没有碰她,她又恢复了原先的好情绪。
过了两个月,他们的班主任因家中有急事请假一个星期,才第一天,女儿回来告诉我,对方又开始打她了,还骂她是丑八怪,大笨猪。
我当时被惊到了,原来不是所有小孩都天真无邪,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肆无忌惮。
我很认真地告诉女儿:“大声地告诉那个女孩,如果再动手,我妈妈第二天一定会来到学校,当着老师的面把你叫出来,还会把你爸妈也叫来学校。你欺负同学,必须在班上向我道歉!”
女儿看着我,小心翼翼地问:“妈妈你真的会到学校来吗?“
我很坚定地告诉她,会的。同时也对她说,如果欺负同学的人是你,她也会像你一样难过,她的妈妈也会这么愤怒,让你付出代价。
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心情很好。我赶紧问她问题解决了没有啊,妈妈的话管用吗?
她说,我没说。但是她说以后不再打我了,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这转机实在令人猝不及防,我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她说,我打她了!
微信图片_20180921221144.jpg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父母并不见得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社交方式,他们的情绪与行为往往出乎你意料之外。有时候,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善良与软弱,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坚定和从容。
父母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我们永恒正确的做法是,时刻保持陪伴和倾听。在孩子还小,还愿意听你话的时候,应该努力将你所看重的价值观传递给他,在很长时间内,也许未必看得出相应的反馈,但是随着他逐渐长大,他会发展出自己合理的做法。
愿所有小学生的父母都可以“提前”去看看这部片,所有中学生以及父母当然也应该去看看。不管你对原著作者如何不以为然,都不要忘了关心这个重要的主题。
不要觉得这种事情永远不会落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在校园霸凌之中,还有一类人,他们叫旁观者。
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在校园欺凌这件事情上,没有中立的旁观者,所有的冷漠和不作为,都是对施暴者的支持,对受害者的伤害。
<全文完>
默认标题_公众号横版配图_2018.06.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