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回家乡的不是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还是想说说,那就是在十一月份回老家后写了一篇《俺也说一回家乡的不好》,拙文一出在同学圈、朋友圈和县作协圈有些反响,也引来了不少的议论,还有期待下篇的。
@老舟应该还有后续吧!这几年有些发展和改观,但负面的东西还是有不少。别人是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还在一心一意谋位子。有真本事的上不了,想方设法拖,卡,挤,压。见不得人家有进步,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走歪门邪道的得势,小人当道,叫化子烤火,只往自己胯下扒。那有心系全局,心系未来,心系百姓的心思。没有一个以安乡自己人为主体骨干的领导团队,依靠外地人治理安乡,没有一大批一门心思抓发展,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干部领头苦干,不大力弘扬正气,树立标兵,引领风尚,安乡的穷,是长期的必然!我儿子工作过的云南省安宁市,十八年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终于在17年创建成功。实现了云南零的突破!干群齐心协力,无怨无悔。一届接一届,一张蓝图管到底。年财政收入五十亿元。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付科正科年收入在十八万元以上。有了合法正当的收入,能够安排好家庭生活,负担起敬老爱幼的支出。干部的心思就更加用在正道上了!发展更快。形成了全域良性循环!敬佩人家啊!回去了也只是暗自叹息,无力回天!!!
这是家乡县作协圈我一个学弟当时的感慨,我觉得讲得很好,也是我想要说的话。
我上次说家乡县财政比较穷的原因,主要说了是长时期抗击洪水造成的,也说了干部的短期行为也是其中的原因。其实后一个原因应该还是主要原因,我是这样想的,我的学弟也是有这层意思。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是开国领袖关于如何开展各项工作的精辟论述。我参加工作是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步的(只晚三个年头),我当时是县里《农业科技报》的编辑兼记者,后来又当市人大代表多年,还有这个监督员那个联络员的社会兼职,也算是个县里的知情人士。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县域经济发展,在我看来至少错过了三次发展的机遇:
第一次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是乡镇企业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县一是地处远离大中小城市的落后地区,信息闭塞、人的思想现念陈旧,加之领导干部当初提拔的百分九十八以上是学农的,领导干部抓农业很在行,也有兴趣,一本农业经念了很多年,我当时感慨就我们的食堂里的饭票、手上的工作证咋老是浙江人的‘杰作’呢?
第二次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家乡几大县属国有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有了很好的势头,如棉纺、食品、造纸等行业,这也是家乡农业县有丰富资源的优势产业。可是从那时起干部实行了异地为官,家乡是个洪水走廊,谁也不想在此长呆,干部短期行为就此多了起来。如家乡的造纸行业是很有基础也颇具优势,基础是当时就了四家中小型造纸厂。优势就是外河洲有几十万亩天然生长的芦苇,先年砍了,次年又自然生长起来了,这是上帝赐予家乡人民的财富,可就一个集中制浆工程议了多年都没有上马,谁也不愿干投入大短期收不到成效的事,结果四家纸厂因制浆污染问题都被关闭了,这么大一块的就业和税收就没有了。
第三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新也纪初,那段时间是企业改制和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期,县里商业企业在县城的黄金地段上有几百上千的门店,还有仓库什么的,那时的县财政比现在还困难,因为国家还没推行转移支付,我当时建议县里成立一个公司把这些企业的资产收了,然后走招标拍卖的方式,为县财政增加大笔收入。可是我的多次建议没人采纳,因为好多领导在琢磨着怎样调走,新来的领导一下还理不了事,这些资源就这样短暂的很不规范的交易了,当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门店是贱卖的,当然这也藏富于民了。
三次机会关键是前两次,如果把握好了家乡的财政就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这是我在这里瞎说而已,我也在此申明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