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成长教育》 | 她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华丽的外衣
珍妮,美丽、聪明的女高中生。她热爱文学、艺术,对浪漫的法国充满向往。父亲一直希望珍妮能够考上牛津大学,跻身上流社会,为此对女儿的课业非常严格——尤其是拉丁文,且反对她在课业以外的事情上——比如大提琴——花费太精力;对追求珍妮的学校男孩也不甚满意。面对父亲的强烈期许,珍妮一直努力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和某种程度上的乖顺,但内心叛逆、思想独立的她终究不会甘于这样按部就班的,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无聊的生活。
《成长教育》一个大雨瓢泼的下午,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成熟男人大卫。对于涉世未深的花季少女来说,大卫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迷人的气质。久经情场的男人深谙如何让珍妮这样的女孩儿上钩。他欲擒故纵地提议,让珍妮跟随他的车子前进,并用15英镑作为“抵押”,请求珍妮把自己的大提琴放进他的车里“避雨”。这样贴心、慷慨的绅士举动很轻易便赢得了珍妮的信任与好感,她主动坐进大卫的车,落进了情场高手的“圈套”。她向他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坦诚如果考上牛津大学,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要跟阅历丰富的人聊天。与大卫之间的聊天就让珍妮认为他是一个懂很多而且懂自己的人,于是在第二次遇见大卫时,她主动打招呼并接受了大卫约会的邀请。
大卫一再来到珍妮的家,以如簧巧舌获取少女父母的信任,使自己有机会完成和珍妮的一次次约会,这让少女无比崇拜他的无所不能。大卫与朋友丹尼、海伦带着少女频繁出入于音乐会、拍卖会、高级餐厅和酒吧等各种高档的上流社会场所,纵情地谈论文学与艺术,大卫甚至带珍妮去了她心心念念的巴黎,给她买下很多昂贵时髦的物品。光怪陆离、奢华光鲜的新世界一下子抓住了珍妮的心,她沉醉其中,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有趣的、值得的。
《成长教育》剧照与此同时,珍妮也深陷于大卫给予她的感情幻象中,她以为遇到了灵魂伴侣。男人能够带给自己光鲜亮丽的生活,摆脱无聊的学校教育,所以即使发现大卫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进行房屋和艺术品的交易,珍妮也在他的哄骗之下原谅了他的道德瑕疵,继续跟随男人在灯红酒绿中沉迷游曳。
她不仅在17岁生日那天与大卫发生了性关系,从生理上完成了从少女到女人的转变,而且答应了大卫的求婚,离开学校,在身份上成为女人。然而,从精神上来说,她并没有成长,反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转变中,我们无法忽视珍妮父母在其中所带来的影响。
女性的困境
珍妮处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父亲保守、执拗,坚信只有受过高等教育才能成为有恃无恐的上等人,但他并不明白(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人真正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他和年少的珍妮是相似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仅仅落地于物质表面,远不曾触及精神实意的层面。
《成长教育》剧照所以,当珍妮拿着写有克里夫·路易斯签名的《狮子、女巫与衣橱》给父亲看时,他会说出“成为作家和认识作家可不是一回事,后者表示你有人脉”这样的偏狭之词;当珍妮和父母探讨是和大卫结婚还是继备考牛津时,父亲果断地选择了前者,本质原因在于,父亲认为珍妮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能够变得优秀,然后被像大卫这样的男人看上,最终沦为一个附属品。
珍妮的母亲玛吉瑞就是这样一个附属品,影片从一开始就将玛吉瑞刻画成一个听任丈夫决策的女性形象。丈夫教育女儿时,她只是默默坐在一旁。从一些镜头中妻子的表情可以看出,即使她对丈夫的一些观点持不赞成态度,也不会直接而强硬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她的生活围绕着厨房和家务:妇女俩对话的场景中,母亲的大部分镜头不是在收拾餐具,就是在准备食物,很少说话,很少发表意见;深夜珍妮与大卫约会回到家,母亲还在厨房里为了洗干净一个烧焦的炖锅而绞尽脑汁,当她听见女儿说约会很棒时,脸上没有喜悦,而是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失落和忧伤。那一刻,她失落于自己的青春不再,忧伤于婚姻对自我生活的困囿。那落寞的神情里是对女儿无尽的羡慕。
《成长教育》剧照可以说,大卫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女儿的生活,也对这位母亲的生活有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初次见面,大卫就用花言巧语和绅士的吻手礼将珍妮母亲逗得花枝乱颤,女人从这个陌生男人那里重获了久违的奉承与尊重。每一次大卫到来,在与两位成年父母的相处中,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是幽默的表演,或是精致的礼物,或是言语间不经意提起珍妮一家都向往的那种名流生活等等——博取他们的欢心。这期间种种唤醒了玛吉瑞对婚前生活的回忆和感叹,所以她才会对丈夫发出“我们结婚前,我可是有生活的,但是后来你要停了”这样的感叹。
从这个家庭的状态,再联系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尚未在普通家庭中开花结果。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把结婚生子当作人生的归宿,为了这份归宿,她们被迫放弃自己本可以熠熠闪光的人生——成为母亲的玛吉瑞放弃了昔日的浪漫疯狂,选择与大卫结婚的珍妮放弃了学业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成长教育》剧照除了珍妮和大卫、珍妮的父母这两组关系人物,影片中还有一组人物也呈现出女人的困境,那就是大卫的朋友丹尼和海伦。丹尼和海伦是一对恋人。迥异于珍妮的聪慧独特,海伦肤浅、庸俗,而且懦弱。她热衷漂亮华贵的服饰装扮,对文学与艺术一无所知,时常说出无脑的话。她的一切都是丹尼给予的,完全依附身边的男人而活,所以面对丹尼和大卫的非法行为,她视而不见;眼见着丹尼倾心于珍妮,她只是独自怅然。当女人失去精神上的独立性,她其实失去了一切。
教育的意义
在这样三组人物之外,影片还安排了史塔伯老师这样一个角色。她是珍妮的英文老师,剑桥出身,独自生活,在珍妮的成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她得知珍妮与大卫订婚时,便提醒珍妮一定要以学业为重,不能放弃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当珍妮送给她从法国带回来的香水时,她断然拒绝:
《成长教育》剧照“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我才会去改别的学生错误连篇的作弊文……如果我接受了,会觉得那是对我们彼此的背叛。”
这位老师的历史我们无从得知,她也许有过和珍妮一样的遭遇,也许没有。我们能确定的是,她非常欣赏珍妮的天赋,并强烈希望珍妮能够因为这份天赋带来的优秀而去获得更好的生活。她担忧珍妮因为眼前虚幻的美好而丧失真正的自我。
《成长教育》剧照史塔伯老师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珍妮在眼花缭乱的迷梦中缺失了对现实的理性判断,父亲的错误引导让她放弃了参与牛津大学考试的机会,选择与大卫成婚。就在他们决定结婚之前,珍妮发现了大卫有妇之夫的真实身份,美好的幻梦就此破碎。在那个悲伤的夜晚,大卫最终逃走了,留下珍妮独自面对父母,面对碎落一地的人生。
残酷的现实给了珍妮一次重重的教训,也给其父母上了一课。女儿因为伤心和后悔将自己关在房内,父亲在门外对女儿致歉并坦诚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这一辈子都在害怕,我不希望你也害怕,所以才要你念牛津。”
《成长教育》剧照父亲一生庸碌无为,没有取得世俗认可的成功,所以活得小心翼翼,他把自己狭隘的意志转移到女儿身上,以为只有拥有身份地位才能抬起骄傲的头颅。父亲的认知里,只是把教育当做通往富贵荣华的大门,他并不关心教育真正的意义。
而思想独立的女儿其实一直在思考念书的目的是什么。当父亲支持她与大卫结婚而不再执着于要她上大学时,她有些生气地发问:
《成长教育》剧照“那些拉丁作业和文章呢?有什么意义?”
当女校长得知她要放弃学业而结婚时,面对校长的劝告,她诘问:
“如果教育既辛苦又无趣,甚至可能会无趣一辈子,那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活着,而不是嫁给一个犹太人的丈夫,去罗马,去巴黎,听着美妙的爵士乐,过得有趣一些呢?这样的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们了,我想将来会有人想知念书的目的的。”
《成长教育》剧照她追索着教育的意义,同时也是在追索人生的意义。大卫带给她的奢华浪漫的物质生活让她误以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当华丽的外表被戳破,凄凉的真实显露,她得知那只是没有任何依凭的梦幻泡影。
她回头找到史塔伯老师。在她老师的家中,珍妮看到一个独居女人从容自足的生活。她不自觉地赞美屋子里摆放的很多书籍和漂亮的照片,老师调侃她,那些只是平装书和明信片。
“但你就只需要这些不是吗?”
《成长教育》剧照这一刻,珍妮找到了她一直以来思索的答案:有趣的生活并不需要多么精致华美的装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当我们直面世间纷乱的繁华时,能够洞穿平淡的真实;无所依凭时,能够孤独地站立,以饱足的内心从容地生活。
故事的结尾,珍妮在史塔伯老师的帮助下,重新拾起学业,通过更加刻苦的努力和更加专注的意志,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校园里,她像一个倒空烈酒的透明容器,带着沧桑的余味,用全新的眼光和心智,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成长教育》剧照整部影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所改编,它的英文原名是“An Education”,中文翻译为“成长教育”。在我看来,这里的Education可以有多重解读,它不仅探讨着学校的教育,也强调着家庭的教育;不只是对未成年的成长教育,还是对成年人的人生指引;教育不局限于环境对人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中,人需要通过阅读以及亲身实践来完成对内心自我的不断探索和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