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

半间书屋

2019-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贺栋1001

半间书屋

半间书屋

记性越来越差。甚至赵旭红这个名字都要想半天的时候,发现她竟然去参加了周国平的读书会。忘了她也是读书人,不只会卖鞋。我没见过她,好像是张禾拉我进了个群,孤独者联盟之类。一晃,好几年了吧,时间真快。

后来又想起来,我曾给她写过字,“孤独红”是也。钱没给,鞋也没给,自然印象不深。读书是好事,我说你可以弄个“半间书屋”,挂个牌,提醒一下自己。她满怀欣喜,并讨论了牌子的大小材料以及制作方法。然后,她就马来西亚晒太阳去了。

黄湛文说的比她早,甚至说要在家楼上挂牌,郑重方显尊重。由此可以推算长笛音乐家住在跃层的房子。有一天她说要复习小时候上过的写字课,并买了笔墨等材料,并真的写了一个晚上。她有硬笔的底子,上手很快。然后她就和我分享她通过写字获得的心理行为体会。

半间书屋

这是打算用一个晚上走遍春夏秋冬啊,我没敢支声。然后就不见动静了,也就没再问。兴趣的波长有长有短,草木的荣枯也有规律,每一颗生命都是历史,包括年轮和记忆,无论千年的古树与顽强的野草,都曾充满激情地装点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爱好和选择更多要服从于生活,每个人都在经历排序的难题。放弃,常常由于从不从心,或者用力过猛。

“半间书屋”工商注册的时候,屋字核名通不过,就叫“半间书房”了。“房”“屋”是一个意思,当时我有点忙,无暇思索,就这么定了。发轫于唐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有很多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包括区位。天时地利人和,不过是我们无限放大憧憬完美的想象。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概念的落实形成,无不经历无数曲折,甚至血与火的风烟洗礼。化蛹成蝶不能回避蜕变的苦痛,涅槃重生,承载着死去活来的悲喜。

朋友的孩子,一个95年出生的小女孩,她告诉我她喜欢看干尸,无来由地喜欢看长满历史的墓地。活到这个年纪我已不再感到惊讶,潜意识里或许她在反复参照和认证人类前后关联的完整信息。每当重新审视生命,打量人间,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甚至睡梦里,有没有被梦魇惊醒的时刻。生命的传递和延续,不过是花开花落而又长亭连短亭的延长或重复,寄居在这个星球之上,你无法想象时间和空间,穿越和穿透,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无论是从前还是以后,在时空中刻下一个符号很难,即使金碧辉煌磅礴庄严的布达拉宫,它的巍然屹立仍是归于信仰。老子庄子孔子并没留下身体,连干尸都不存一具,但他们留下了思想。于是后人争做孝子贤孙,不惜尊严,哪怕挥戈也要争执他们的故里,甚至大兴土木建设结构描摹其行止踪迹的旧观,籍此贩卖粗鄙浅陋,营造形形色色的生财绝学。

半间书屋

不是所有的高楼大厦都是指引方向,流行常常伴有泥沙俱下的裹挟。初心唯我,盘踞再大的江湖也如空中楼阁。于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些事近在眼前,我并不幸灾乐祸,也不虚假同情。却有诚惶诚恐的侥幸,毕竟有些人也是旧相识,庆幸自己没有汇入那股也曾风光时尚的潮流。

“商周遗址”是北京的源头,追溯到3600年前,这里是最早的北京城。宿命或者偶然,“半间书屋”得幸比邻而居。这并不是我英明或糊涂的选择,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也住这。老祖宗和我没有微信,有如隔着几千年的银河系。

你家有书房么?或者有书架么?再或者有书么?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在调查抽样以后。虽然未必全面,仍有一定代表性。快节奏的物质文明,色彩纷呈得眼花缭乱,安得广厦千万间,书房可曾有半间?也或者有,有些人不过是装点一下门面而已,线装书精装书一应俱全,却不曾翻过一页,书的功能作用成了陪衬点缀。

有的家庭居然连一本书都没有!并不耽误买了好几套房好几部车!无论金字塔结构还是扁平化发展布局,尤其在下沉人群,倘若读书无用论成为主流态势,都将是可悲而又可怕的社会问题。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开办了多元文化公共空间,读书会或者其他形式的读书活动,但文化更像是附属品,是一种前卫包装,披着文化的外衣,招摇过市,骨子里依旧盘算着商业利益。许多人热衷于附庸风雅,把读书做为一枚时髦标签别在胸前,过屠门而大嚼。

半间书屋

那么“半间书屋”干什么?她有作用么?作用是甚?也干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不,这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从商业角度考虑肯定会偏离方向,纯公益行为需要有厚重的原始积累。有没有第三条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半间书屋”其实连教育的一条边边都不是,她不过是一种最基础文化的召唤,略带“扫盲”性质的影响,连示范都谈不到。她只是近处的一个标杆,一个计时的闹铃,她的作用是提醒。到点了,该看书了。

这也便是“半间书屋”挂牌的意义所在,富有就不必说了,家里再穷,房子再小,哪怕与衣柜储物间“混搭”,毕竟要有“书”的一席之地。“时时勤拂拭,不教惹尘埃”,我们无论念佛号还是诵读心经,其最本职的功用是“抹布”。

可是,应该读什么书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文化浩如烟海,每个领域都如微积分,最小单位已经核算到量子,那得有多少本书要读啊。更深更远更高屋建瓴暂不探讨,会有高等教育机构给出解释。“半间书屋”只是底层逻辑上的考虑,她所关注的聚焦在事物的根系部分。无论书籍如何浩繁,经典著作就是那些,如何去粗取精,如何甄别判断,假如,“半间书屋”有一百本书必备书籍,应该是那些善本,二百本呢?(在此恳请朋友们惠赐参考书单)

同时存在的问题,人在不同成长时期应该受到哪种启发,仍然是微积分。因此,“半间书屋”只是一个概念,她无法从内容上给出模式化标准答案,比如读啥书;也不能从形式上提供标准化样板,比如面积多少平米。她可以小到一张书桌,大到一个图书馆。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愿意打造这样一个空间,自个督促自己,那么自个做个牌挂上就行,我请周其凤先生写过这个题名,可以复制,他没跟我要钱,我也不给你要钱。如果想做个好看精致的牌子,黑底金字或红底绿字,烘托一下书香气氛,淘宝上有定制,特别便宜,大概也就百十块钱。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进步,读书肯定不是坏事。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认识上自是无需多说,“半间书屋”不做任何说教与引领,本人的知识体系第一不健全,第二不系统,第三不专业。只能谈一点肤浅零散的体会,抛砖引玉,与有缘的朋友分享共勉,取长补短。在唐山,我们有个相对大一点的空间,正在筹划一个可供学习交流的公共文化平台,欢迎朋友们来坐,喝茶聊天,当然也为了互相交流学习。

半间书屋

说到底,“半间书屋”是个无商业目的近乎公益的倡导模式,无加盟费,但你的书要自己买。买几本几十本几百本自个决定,“半间书屋”会做阅读书目推荐,目前还没有书单明确定位。以后会渐渐组织健康积极非商业化的读书心得分享或讨论,当然也是后话。

再说回来,“半间书屋”是否多此一举,有存在的必要么,在当今信息流量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经验的途径林林总总,不消说手机阅读,网站下载,电子书的内存都甚至相当于一座小图书馆,何况日渐增多开放的复合公共文化空间。但可以肯定地说,“半间书屋”还是必须需要滴,就像人类的居住环境一样,尽管宾馆林立,到处都是度假村,但每家每户还是要有自己的房子。人们必须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读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随时把碎片化时间放进图书馆阅览室。私人藏书属于私人财产,看不完可以随身携带,不用办登记手续,也无须跑图书借阅往返之路。

无论走过多长的路,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如初生的蝴蝶,刚刚张开羽翼。春天了,很快就是风和日丽的日子,相识以及不相识的朋友,我在半间书屋等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