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655个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达164个,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喊
山川网:8月21日,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联合北京甲子征信公司在京发布包括全国655个城市在内的《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数报告2016》。该《报告》同时发布“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体系”,通过50个客观数据指标和11个主观满意度指标对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监测。
《报告》设定小康经济指数以100为预期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小康经济指数为93.25,提高6.97,增长8.08%。我国距离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目标还有6.75的距离。2011年至2016年我国小康经济指数分别为58.39、65.27、72.13、80.27、86.28和93.25,全国小康经济指数连续6年提升。
《报告》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6个省份小康经济指数超过100,即这6个省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目标。小康经济指数最高的三个省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为149.92、146.71、131.71。除直辖市外,小康经济指数最高的省份是浙江、江苏、福建,分别为127.10、118.88、101.28;小康经济指数增速最高的三个省份是浙江、江苏、福建,分别比去年增加9.26、8.86、7.58;小康经济指数增长率最高三个省份是西藏、贵州、重庆,分别增长了12.38%、11.03%、9.59%。
《报告》还发布了655个城市的小康经济指数。全国655个样本城市小康经济指数平均值为89.09,提高了4.88、增长了5.80%,比全国小康经济指数高出2.81;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数中位数为82.92,比全国低3.36。全国655个城市中,有286个城市小康经济指数跑赢全国,占比43.66%。全国655个城市中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城市达164个,比上一年度增加28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25.04%。
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外,剩余的161个城市分布在22个省,浙江、江苏、山东数量最多,分别达到26个、26个、20个。各省小康经济指数超100的城市数量分别为河北3个、内蒙古9个、辽宁5个、黑龙江3个、江苏26个、浙江26个、安徽3个、福建11个、江西3个、山东20个、河南8个、湖北8个、湖南7个、广东8个、四川2个、云南1个、陕西2个、甘肃2个、青海1个、宁夏1个、新疆11个、贵州1个。
中国各省区市小康经济指数前10位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内蒙古、辽宁。
中国地级城市(含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小康经济指数前10位分别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浙江杭州市、宁波市,江苏苏州市、无锡市,浙江舟山市,广东广州市、深圳市,山东东营市,浙江嘉兴市。
中国县级城市小康经济指数前10位分别是: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江苏昆山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浙江义乌市,江苏太仓市、常熟市,山东龙口市,江苏扬中市,浙江海宁市。
【地级市榜单】
【县级市榜单】
二手玫瑰的一首《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是小川个人非常喜欢的歌曲,今天借着小康城市榜单发布,一并推荐给大家。
实话说,要不是这份榜单的发布,小川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过“小康社会”的说法了。原因可能一是离开学校多年,不需要再考政治课;二是很久不看新闻联播,不知道最近的官媒口风了。而且自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真言推出后,小康社会的提法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一切来回顾一下“小康社会”的相关概念吧——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原意是指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1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所以,今天小川留给大家的问题是,今天,你小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