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九章(合集下)功成身退:天之道的现代科学原理。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锤击利器,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而骄横,就是自留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退身局外,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酷说老子》第九章(5)功成身退的科学原理:为什么机器人的仿真度不能超过95%?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明代文学家梅鼎祚写过一部杂剧叫《昆仑奴》,其中第一折是这么写的:
“聊学那王翦置田,萧何请苑。人都道俺穷奢极欲,哪知是明哲保身。”
为什么这么说能?其实这里面有两则意味深长的人性典故:
王翦置田和萧何请苑。
2、
【王翦置田】: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因为不听老将王翦以60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派遣年轻的李信率军20万攻楚,结果秦军大败。秦始皇一着急,亲自驾着马车连夜去频阳请王翦出山。王翦答应了,但条件必须是60万兵马。秦始皇咬着牙同意了,并且在出征前的三军大典上亲自践行。
但出人意料的是,王翦临行前突然提出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不光彩要求:
请秦始皇赏赐自己美宅和田园①。
不仅如此,在后续的行军路上,还专门三番五次的派使者督促。秦始皇不仅不责怪,反而龙颜大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3、
【萧何请苑】: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自挂帅前去讨伐。就在讨伐的过程中,刘邦派使者打听萧何在后方的动静。
使者报告说:
“萧何每天安抚百姓。②”
刘邦闷然不乐,沉思良久。萧何知道后,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嚣张跋扈,强占百姓田苑,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得民心,从而消除刘邦的猜疑。消息传到前方,刘邦不仅不生气,反而龙颜大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4、
为什么要功成身退?这是一个自古以来许多人天天挂在嘴边,却夜夜窝在心里,就算失眠也想不通的问题。这四个字在道家学派中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佛教界的“阿弥陀佛”。
就像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样,许多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功成身退”就可以算是天道。
《道德经》当中的许多谆谆告诫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鸡汤,老子只是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并没有提供推理的过程。其实,老子本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他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很简单,老子是通过放眼纵观三皇五帝春秋史之后,根据统计学原理,总结出了这一套完美的规律。
那么现在,应该是揭开这条规律神秘面纱的时候了。
5、
先来讲一个“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在1970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由日本仿真机器人教父级人物森昌弘提出。
意思是:
虽然机器人的外表与人类越相似,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度越高。但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超过95%,达到这个临界点的时候,人类会对机器人的好感度会突然跌落至谷底,开始厌恶起来。这个曲线,就叫恐怖谷。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的解释有好几种,我觉得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是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因为人类的大脑中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人类需要识别周围的一切生物:
它是人类还是“非人类”,它们的行为是友好还是敌意,以便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
人类的大脑储存着一个对外界自动归类的系统,喜欢确定的东西,讨厌不确定的东西。喜欢一切黑白分明的感觉,而厌恶一切牛马难辨的情绪。
6、
当机器人仿真度低于95%的时候,人类很容易识别它是“非人类”,也就是说机器人处于一种被“确定“的状态。但是,当机器人仿真度高于95%的时候,人类就开始怀疑,开始陷入两难的境地,难以确定这个机器人应该归类为“人”还是“机器人”,也就是说机器人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促使人类的大脑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
恐惧的本质是什么?
没错,是害怕不确定感。其实人类的一切恐惧心理,本质上都源于对“不确定”的恐惧。
我们为什么怕死?因为我们不确定的死亡之后是什么样的未知世界,如果我们很确定,就不会害怕。所以狂热的宗教分子和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都视死如归;我们为什么怕鬼?因为我们不确定鬼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变化,如何我们很确定,就不会怕。假如鬼的一举一动都符合正常人的体态,都符合目前物理学的规律,还有人会害怕吗?
同样的道理,人类面对相似度95%以上的机器人的时候,不确定机器人会做出人类嬉笑怒骂的表情,还是机器人生硬呆板的动作,所以才会感觉到恐惧和厌恶。
2011年,加州大学的认知科学家艾谢•瑟金通过研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类看到高仿真机器人的影像时,大脑当中与运动感知系统相关的区域就会变得更加活跃③。
没错,当我们面对普通机器人和普通人类的时候,他们的任何活动都不会出乎我们的预料。而高仿真机器人则不同,他们外观酷似人类,表情和动作却更接近机器人,这在我们头脑中造成了一种与预期不符的矛盾感,从而引起恐惧和不适。
顺带一提,恐怖电影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学原理,以达到吓唬观众的效果。
7、
现在,让我们回到王翦和萧何的问题上来。
王翦为什么要在出征前故意装出一副“胸无大志”没出息的样子?原因很简单,王翦灭楚的时候统帅了秦国几乎全部的60万军队,所以王翦在秦始皇的眼里,就相当于一个相似度超过95%的“机器人”,所以秦始皇只要一想到他就会本能地恐惧和厌恶。更关键的问题在于:
秦始皇根本无法百分之百预测王翦下一步的动作——是准备取我而代之,自立为王?还是一如既往,为我所用?
也就是说,秦始皇陷入了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陷入了一种对未知的恐惧。王翦深谙人性,所以故意通过“置田”的手段,表明自己胸无大志,巧妙地破解了“恐怖谷”的信任危机。秦始皇后来跟身边的人笑着说:
我一直以为王翦是一代人杰,原来也是贪财好利的庸碌之辈。
刘邦呢?同样如此,刘邦当初听到萧何“抢占百姓田园”的消息后,也是喜上眉梢,心里必定想:
我一直以为萧何高风亮节,没想到也会做一些欺民盗利的市侩之事。
8、
那么现在,“功成身退”的第一个面纱已经解开了——上层领导必然会忌惮下属成功,这是进化出来的人性和本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为了避开这个陷阱,就要学会功成身退。
那么还有第二个问题,当你“功成”的时候,除了上层领导者会忌惮之外,下层的人们对你的态度会不会不一样呢?我们下一节再讲。
【参考资料】:
1、《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2、《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3、Saygin,A. P .,Chaminade,t .,Ishiguro,h .,Driver,j .,& Frith,C. (2011年)。不应该的是:预测编码和感知人类和类人机器人行为的神秘山谷。社会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Saygin, A. P., Chaminade, T., Ishiguro, H., Driver, J., & Frith, C. (2011). The thing that should not be: predictive coding and the uncanny valley in perceiving human and humanoid robot action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DOI: 10.1093/scan/nsr025.)
《酷说老子》第九章(6)群体毁灭本能:越亲近的人越不希望你成功?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我们上一节讲到,当你“功成”的时候,除了上层领导者会忌惮之外,下层的人们对你的态度会不会不一样呢?先来看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当年陈胜在锄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
“苟富贵,勿相忘。①”
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
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后来陈胜揭竿而起,自立为王,真的从一只燕雀蜕变成了展翅高飞的鸿鹄,成为了荣华富贵的代言人。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于是陈胜当年的那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谈交情攀关系。如果这些人只是贪财也就罢了,无非是损失一些金钱。关键是这些人进宫以后,不仅不务正业,每天茶余饭后的唯一爱好:
就是搬口弄舌,互相抖落陈胜当年的不堪往事。什么偷东家西瓜,爬西家墙头,上树扯了衣服,下山摔了跟头,睡觉经常打呼噜,半夜偷偷调戏寡妇等等等等。
最后陈胜忍无可忍,怒斩一人,其他人这才消停下来。
朱元璋当皇帝时也有类似的遭遇,最后同样是以杀发小而告终。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总,或多或少都遭遇过类似的被熟人自摆乌龙揭老底的事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些受了陈胜恩惠的人要把陈胜说的这么不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把陈胜拉低到跟他们自己同一条水平线上。
2、
没错,这就是人性。
其实一般情况下,除了父母家人以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希望你成功。而且越是与你关系亲近的人,越不愿意看到你成功,有时候甚至是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因为一旦承认了你的成功,就意味着:
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无异于精神上自刎。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的发小有一天突然成了大明星,当你把这个新闻告诉你妻子的时候,你妻子会是什么反应?
基本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觉得你真厉害,居然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发小;一种是觉得你真失败,当年一起穿开裆裤,一起掏鸟窝,一起被老师罚站,人家功成名就,身价千万;你却马齿徒增,一事无成。
请问:
"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
很明显,第二种。当然,对方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再请问:
“当你无形中受到妻子轻视的时候,是不是从内心里想要证明自己?”
很明显,当然会。那么再请问:
“你为了证明自己跟发小的水平差不多,你会选择奋起直追,赶上发小的成就?还是选择添油加醋,抖落发小的丑事?或者主动臆想和传播发小是靠金钱,拼关系才出人头地的?”
别装了!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选择后者。不选择后者,我们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堕落?不选择后者,我们怎么可能理直气壮的混吃等死?
3、
所以人性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那些落后的人永远都希望前面的领先者们突然摔倒。 即使你赢了比赛,拿了名次,领了奖金。 在他们眼里,你也只不过是撞了狗屎运而已。无论你飞得多高,他们都能用三言两语就把你拉回到地面。尽管你是一只会飞的鸟,他们只是不会飞的家鸡。
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历史上但凡那些领先者们“摔倒了”,才会都是同一种结局:
情况略好的,树倒猢狲散;情况糟糕的,墙倒众人推。
只是,在这颗大树还没有倒下的时候,包围着它的依然是笑脸。那么人性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条规律呢?这就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起。
4、
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
我们的普遍观念中都认为人类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趋乐避苦”,或者叫“贪生怕死”。其实不然,因为人类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才会听命于“趋乐避苦”和“贪生怕死”的指令。在人类的潜意识领域中,“死本能”才是真正的国王。
举个例子:
当你旅游的时候进入一个风景绝美的人间仙境时,有没有一种溶解在景色中的冲动?当你身处百米高楼或者百丈瀑布之上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瞬间,想跳下去拥抱永恒?
其实,这些都是人类潜意识当中的“死本能”。
“生本能”是建设性的,是繁衍性的,是爱的本能;“死本能”是破坏性的,是攻击性的,是恨的本能。
所以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样重要,就像人类的清醒和睡眠缺一不可。人既有清醒的欲望,也有睡眠的欲望。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人性,清醒和睡眠组成人生。
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叫: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5、
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因为弗洛伊德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只有人类的个体才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其实人类的群体同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更直白一点,人类群体也有“繁衍本能”和“毁灭本能”。证据呢?关于群体繁衍本能的证据有两个。
首先,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研究发现:
“爱的关系,构成了群体心理的本质。”
其次,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明确指出:
“群体的第一特性是,人数要永远增长。”
这两个观点,可以证明人类群体具备天生的“生本能”,即“繁衍本能”。
6、
关于群体毁灭本能的证据有三个。
首先,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对群体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可以挑出其中三句话作为代表:
第一句,群体的力量具有纯粹的破坏性;
第二句,群体的作用就像是加速死尸解题的细菌。
第三句,群体的规律是永远回到野蛮阶段;
其次,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一书中也提到:
“群众最爱破坏房子和物品,而群众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对一切界限的攻击。”
第三,英国社会学家麦孤独在他1906年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中,直截了当的指出:
“群体的行为就像未开化的野蛮人。”
以上三条论断,足以证明群体具备强烈的“死本能”,即“毁灭本能”。
7、
当我们了解了群体的性格之后,就会对“功成身退”的观点有所体悟。因为一个“功成不退”的个体,在群体的眼里,是需要毁灭的人。这是为什么?
因为个体成功的本质,是摆脱平庸,摆脱千篇一律,但这恰恰是群体决不允许的。因为群体的本质恰恰相反,是抹平棱角,抹平独树一帜。
群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都知道,通常所谓的成功人士有两种:
一种是对群体有利的人,利大于弊,俗称好人;一种是对群体有害的人,弊大于利,俗称坏人。
但是这两种人脸上,并非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贴着“好”与“坏”的标签。即使有标签,坏人的脸上也大多贴着一个高清版的微笑,好人的脸上反而经常贴着一些马赛克式的关心。所以,好还是坏,区分起来绝非易事。群体为了方便起见,进化出一个原则: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总而言之,人类许多的个体集合起来形成的群体。本质上就好比是一种新生的单细胞生物,完全只是靠本能行事。并没有太多的智慧。
弗洛伊德认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断定群体的精神意向是:
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糙的。
法国社会学家莫斯也认为群体的精神状态是:
单一的情感,单一的思想,单一的躯体,单一的灵魂。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的开篇甚至指出:
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但是组成的集体智商却只有6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哪怕是由众多智者组成的群体,其心理还是会如此低级呢?实不相瞒,我在群体心理的迷宫里饶了很多年,最后才终于在通往生物学的一条羊肠小道中,看到了隐隐的曙光,看到了这问题的谜底。谜底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解密。
【参考资料】:
1、《史记·陈胜世家》
《酷说老子》第九章(7)英雄与恶龙:成功人士是社会的癌细胞吗?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我们上一节谈到,为什么一个哪怕是由众多智者组成的群体,其心理还是会如此低级呢?答案需要从生物学的规律当中去寻找。
一个75公斤的成年人,身体总共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通常情况下,每一个细胞从出生到死亡,最多分裂50次,顺带一提,从理论上讲,人类的极限寿命在无灾无病的情况下应该是120岁左右。
所以,人体每天都会有数十亿的新细胞诞生,也会有数十亿的旧细胞死亡。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陈代谢”。那么旧细胞是怎么死的呢?你可能都意想不到,其实它们统统都是自杀的。旧细胞的身上,可以说有一种武士道精神,它们会根据基因的命令集体“剖腹自尽”。这个过程,生物学上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旧细胞心有不甘,拒绝执行基因的命令,并且宣布独立,自主进行分裂和繁殖。最重要的是,它们不受分裂次数限制,可以无限繁殖。这些细胞,你我都很熟悉,没错,医学上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
癌细胞。
2、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分裂出3000~6000个癌细胞,不过无须担心。我们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超级杀手叫NK细胞,会把这些“反叛者”们全部灭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细胞,基因不仅不会让它们自杀,还会命令它们无限繁殖。我们也为这种细胞起了一个名字叫:
生殖细胞。
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在1881年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
所有的细胞,本质上都为了保证生殖细胞的延续。
也就是说,人体所有的细胞只能分裂50次,然后自然消灭,只有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永生不死。所以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细胞群体中的变异体。区别只在于:
癌细胞会使人体趋向毁灭,生殖细胞则使人体得以延续。
其实这两种细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社会上的两种人。
一种是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坏人。
3、
只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可以凭本能轻易地分别出癌细胞和生殖细胞。而人类群体社会的的发展才不过几十万年,对社会上的一些“变异体”根本无法轻易判别其有益还是有害。
所以,一个成功的个体对于群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变异的细胞。
问题就在于,群体无法轻易判断出你是一个“癌细胞”还是“生殖细胞”。也就是说,在群体眼里,你就像相当于是薛定谔的猫。群体同样会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出内心深处未知的恐惧和莫名的警惕。我们举个例子: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有一位了不起政治家兼军事统帅叫特米斯托克利,他贡献巨大,有再造雅典之功。公元前480年,波斯大军汹汹来犯,一路上势如破竹,所谓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也不过在温泉关抵抗了3天,很快,波斯就攻占了雅典,雅典人全部撤退到海上继续顽抗,离亡国只差一步之遥。
幸亏雅典还有海军,海军是哪里来的呢?正是特米斯托克利当初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发展出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雅典人逃到海上以后,就是在他高超的指挥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沉了波斯600多首军舰,大获全胜,从而挽救了整个古希腊。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就在一切都恢复太平,人民开始安居乐业的时候,希腊人却集体做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举动:
用陶片投票,把特米斯托克利从希腊驱逐出去。
希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希腊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能力足够强,声望足够高,权力足够大,那么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独裁者,有可能从一个屠龙少年变成恶龙。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就应该把这样的人通过投票的方式提前给驱逐出去,如此一来,雅典就能永保安全。
没错,这个挽救了古希腊,再造了雅典的大功臣特米斯托克利的结局是——流落异地,客死他乡。
如果我们不明白群体的“毁灭本能”,就会无法理解雅典人做这个选择的根源在哪,其实就根源于群体对那些“功成者”的一种本能警惕,这是刻写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是人类经过千百万年进化出来的生存最优解。那么一个成功的个体,如何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坏人,或者不是一个伪装的坏人呢?只有两种办法:
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死,其次是功成身退。
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对这两种人相对来说,十分宽容。而有些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高调炫耀行为之所以遭人忌恨,就是因为他们像癌细胞一样,基本上不创造价值,却无限地追求自己的快乐和消耗社会的能量,所以才会引得人们群起而攻之。
好,以上是人之所以要“功成身退”的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原因,那么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在现实生活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逻辑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解答。
《酷说老子》第九章(8)曾国藩的黑历史:多少成功者第一桶金是干净的?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上一节我们已经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之所以要“功成身退”的原因,这一节我们把这个规律放入现实生活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成功人士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教父式成功者,第二类是圣徒式成功者。
所谓教父式成功者,就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者,只要能够达成目的,他们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始终保持一种是非不分明的中性道德观。教父式的代表人物,就是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不过,我们今天主要是来挖掘曾国藩在人生奋斗路上那些黑事迹的。
【第一个黑事迹】:
天国崛起初期,湖南有一位名将叫王錱(zhēn),他能征善战,惯常以少胜多,以至于当时太平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出队莫逢王老虎"。
所谓王老虎,说的就是王錱。他是最早的湘军团练专家,曾国藩可以说是被他一手带出来的,但是,后来曾国藩翅膀硬了,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展个人的势力,处处打压王錱。以至于两人在战场上互不支援,势不两立。内耗了几年后,33岁的王錱以病死告终。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
王錱的老湘营全部追随了左宗棠,专门与曾国藩对抗。
2、
【第二个黑事迹】:
黄胜林,是曾国藩账下的一个千总。当初的湘军由于经费短缺,经常拖欠军饷,黄胜林气不过,就带头讨饷,声势浩大。曾国藩知道众怒难犯,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发还了军饷。
后来有一天,黄胜林正在前线带兵,突然接到曾国藩的军令——回营领赏受封。黄胜林不知是计,刚一回来就被人五花大绑,当场斩首示众。不得不说,曾国藩心思之缜密,手段之狠辣,确实令一般人望尘莫及。
那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其实不难推断。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黄胜林那些部下们后来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些人的心里纵然不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哪一个能轻易放下那种刻骨铭心的敌意呢?如果未来某一天这些人当中有人杀出战场,步入朝堂,那么他会不会变成曾国藩的政敌呢?再退一步,哪怕这些人一辈子没有混入官场,但如果未来某一天曾国藩的政敌们有需要,他们会不会站出来变成扳倒曾国藩的筹码呢?无需多说,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清晰的答案。
3、
好,听完这两个历史故事,我们不妨再回到现实上梳理一下。其实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明星,企业家、政治家等等。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不是曾国藩二号,曾国藩三号?有几个人的双手像白纸一样干净?又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踩过别人的肩膀甚至是尸体?恐怕比例不会太高。所以,曾国藩在剿灭天平天国之后:
第一件事就是解除了弟弟曾国荃的职务,第二件事就是裁减了十分之九的湘军。
为什么因为他时时刻刻都牢记着自己曾经干过的这些龌蹉事迹,就像埋下的不定时炸弹,只要放松警惕,那些仇人们随时都可能扑出来将自己的人生撕碎。
所以他不敢不功成身退,也不得不功成身退。
只是,自古以来不择手段的人多于牛毛,但是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者却少于麟角。于是,曾国藩就悄然变成了官场偶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成功学领域中的教父级人物。
4、
接下来再说第二种成功:
圣徒式成功者。
所谓圣徒式成功者,就是那些道德人品无可挑剔的成功者,完全凭借自身魅力引领时代潮流的人物。你可能会疑惑:
这样的成功者应该被全社会敬仰,不会有什么敌人吧?
错了!为什么?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圣徒做好事,固然帮助了一部分人,甚至有益于大部分人。但同时也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得罪某些有权有势的群体。而我们应该知道一条社会铁律:
主宰这个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表面上看是道德和法治,但本质上其实是利益。所谓的道德和法治也只是为了保护社会上最广大群众的最普遍利益而设立。所以社会上的每个人,其内心当中最深层的动力都是为自己获取利益,每个阶层当中最深层的驱动力也都是为自己的群体争取最大利益。
所谓圣徒,一定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无形中损害了少数者的利益。因此圣徒式成功者和教父式成功者所面对的敌人有很大的差别:
教父式成功者所面对的敌人,一般是社会地位高的君子和社会地位低的众人;而圣徒式成功者所面对的敌人,一般是社会地位高的众人和社会地位低的小人。
那么两相比较,二者谁更危险呢?很明显,圣徒所面对的的敌人更强大,更有权势,更不讲规则,更有陷害和报复的能力。
5、
我们举两个例子:
南北朝时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国传法的时候,普度众生,了无私心,一片诚意,满怀慈悲,但为什么会被遭人六次下毒谋害?
很简单,因为他抢了许多中国僧人的饭碗,触碰了许多中国寺庙的利益。
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政治变法的时候,惠泽黎民,了无私心,一腔热血,满怀赤诚,但为什么会寸步难行,遭到天下读书人反对?
很简单,因为它抢了许多文人的饭碗,触碰了许多地主的利益。
这就是圣徒式成功者所要面临的困局,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伊斯兰教的领袖默罕默德为什么被人下毒?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为什么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不抵抗运动的甘地为什么会被刺杀等等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他们为什么会遭人谋害?其实只有一个本质原因:
没有及时功成身死或者功成身退。
当然,他们都是具备着圣徒情怀,对自己的遭遇也都有所觉悟,所以他们心中对仇人并没有怨恨,而是安然接受命运的不公。
6、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是高层你的同类越少,你的群体越小,你也就越容易被孤立。所以凡是成功者,不论你是教父式还是圣徒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你之所以还安然无恙地生活着,还能安心享受清晨的阳光,唯一的依靠就是法律。
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最先遭殃的人就是“三有人士”。什么是“三有人士”?有权有钱有名,借用胡适的话说,都是“有势力”的人。这一点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文化大革命”,或者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凡是在动乱的社会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
这,就是群体的“毁灭本能”,会将一切有序的状态推向无序的本能。
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要维护世界和平,从来没听说过要维护世界毁灭?因为世界的本质是走向毁灭,根本不需要维护。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
世界自诞生之日起,就大踏步地向着坟墓迈进。
7、
而从本质上说,越是成功的人士,生活状态越有序;越是失败的人士,生活状态越无序。如果想避免被“无序”毁灭,就必须顺应天道,而这个天道,就是老子所谆谆告诫的:
功成身退。
那些“功成不退”的人们,你们做好被毁灭的准备了吗?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