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成长,成熟。

真正的人才读书都是观其大略

2019-04-11  本文已影响3人  Angkon

读书方法论高低

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精读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读就要读通,把书吃透了。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随着阅读的增加,越来越喜欢的读书方法就是精读。精读让我能够在一本书中最大化的汲取,把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结,每次都能够拥有巨大的收获。但是却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拿过一本书就想着去精读,效率非常低。看书的速度,越来越慢。经常一本书几周时间的没有读完。

尤其是我买了KINDLE电子书,想看的书籍非常多,再用我那低级的读书方法,导致根本看不过来。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精读让我在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籍中,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别人能够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却因为阅读的慢,而只能一点点啃书。每次精神疲累,逼迫自己去阅读,效果很差。

这里就牵扯到了读书方法的问题,因为错误的读书方法,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需要改善读书的正确的认知,并对读书方法进行升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考虑读书这件事情。

历史名人的读书方法

先看看历史名人是怎么读书的吧,从中找到好的方法来指导我们。

宗国藩读书方法就是,精熟,吃透。一本书,翻来覆去的念。

我们都对宗国藩有一个他很笨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背,但是怎么也记不住。其实宗国藩是在精读,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尽可能的压榨一本书的知识。

古人的书籍非常少,能够得到一本书都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而现在我们的书籍非常多,在电子书出版的大数据时代,可读书物浩如烟海,人们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读书方式和阅读方法就必须做出些改变,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相较于精读,还有另一种读书方法,为我们所称颂。就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

晋朝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喜欢读书,但读书时不求甚解?但这种方法不是走马观花,因为每次对书中的内容感到理解了,就开心的忘记了吃饭。

他是大量广泛的涉猎,着重理解书籍的中心思想。

《魏略》记载:“亮(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在《魏略》的记载中,其他几人的阅读方法都是务求精熟,格外认真的读书。而诸葛亮的方法不同,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说 “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你们三人之才能够官至刺史郡守。而诸葛亮之才,却是无量,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更胜一筹。

唐代李白对这种读书方法极为赞赏,他在《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旨在勤奋读书中广泛涉猎,以“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

高层次的阅读方法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刻画成智近于“神”的人物,如草船借篱、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但这些全都是胡扯,草船借箭是孙权策划的,空城计是魏国大将文聘策划的,三气周瑜也是虚构的,因正史并无此记载。

但诸葛亮真正吓死人的智慧,是隆中对!

足不出户的书生,资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环境中,静坐斗室,竟然把天下大势分析得明明白白。最可怕的是,他竟然能把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这些他从未见过的人的性格弱点看得透透的。

可见他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并不是对书籍的泛泛浏览,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在思维层面做出更高强度的阅读方法。

读书方法的层次

阅读方法分几个层次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经典的阅读方法书籍,受到国内外读书人的追捧,在读书方面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亦层层包含。

基础阅读是普通的看书,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检视阅读是大体粗略的看,略读;分析阅读是精读,务求精熟;而主题阅读是根据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想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

最好的方法是对四种阅读方法进行融合运用。看书的时候,灵活运用这四种方法进行阅读。

“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是四种读书层次的综合运用。

观其大略读书法

观其大略的读书法,并不只是粗略的读书,它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技巧、思维。

1.第一层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找到重点地方,进行精读。

读书时,先大体翻一翻,浏览一下序言、目录,书籍里面的标题,大体的内容,对书籍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确定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

合理分配精力,书是好好读还是粗略读。确定哪个地方进行精读,哪个地方只是粗略地看看。

2.第二层,是思维方式,概括出书籍的大义,主要讲得是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快速阅读书本的大意,对所读材料进行总结和概括,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

我读书时候,就是太专注于精读,每本书的每个字句都认真看完。读书特别慢,导致很久都没有明白讲得什么,兴趣很容易丢掉。

尤其看小说时,阅读的速度超慢,看不到剧情的进步,体会不到快乐,而导致读不下去。

达到第二层次的大义阅读后,我们就可以广泛阅读各种资料、各种书籍。

毕竟很多书籍,读懂大义,概括一下就好了。

3.第三层,是足够的思维高度来读书,找到书的核心实质。

我们平时的阅读,都注重于精度,例如这几年大行其道的拆书,就是精读的一种。

但是精读有个大的缺陷,可能让我们沉溺于片面知识点的掌握上。太片面,失去了整体的把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对一两个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但是对书籍讲述的内容,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很难对核心本质有个很好的把握。于是精读反而成为阻碍你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障碍——影响你本质思考。

有一家卖奶昔的小店,它们为了增加奶昔的销售,雇佣了高级的厨艺大师,想方设法提高奶昔的口感,味道。但是经过了很多努力后,奶昔的销量并没有增加。

店长很奇怪,就找来经济学家实地观察调研,才发现问题的实质。原来买奶昔的客户很多都是司机。他们买奶昔只是给枯燥的旅途增加乐趣。单单在口感与味道上下功夫,并不影响他们更多的购买。

如果只是停留在增加口感上,再怎么增加努力的力度,效果都不太好。这就是对问题没有一个全面认知,导致都是片面的努力上。

我们学习知识、读书也是如此。一个更高的思维、整体上把握书籍讲得是什么,甚至很多书籍讲得什么。这与我们思维认知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样看书的时候,能跳出书籍,不会死钻进书堆里,死记硬背。而是泛读书籍大概,撷取精华,领悟实质,领悟核心要义。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着重学以致用。

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 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表面上泛泛而读,实则是思维层次与认知层次与行为层次上面的高度努力,这样比精读更难。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最后,很多人问读书的目地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那可能随便读很多的消遣性书籍当作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阅读的效率极其低下。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视野,提高见识、认知,改变自己,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所以读书的时候,以获得更多高的认知与丰富的体验。

而观其大略,恰恰能够让我们以更轻松的姿态,更高的思维来驾驭书籍,在茫茫书海中,博览群书,遨游书海。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