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别人支持,不是示弱,是策略
最近我在微博上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发展前景”的小调查。从收到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人认定它不能自动触发,需要特定的契机——要么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要么加入一家蒸蒸日上的公司,要么遇到一个赏识你提携你的好上司,要么得到大展拳脚展示自己才干的好机会。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得到合适的外部资源后,才有可预期的发展前景,不然就没啥前景了。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利用资源的能力。
即便有一大堆好资源摆在面前,要是你不能善加利用,其后果可大可小,小则浪费时机大则惹祸上身。各位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在职场上有点经验和阅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例子多的是。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尽管已经把上面提到的种种资源收入囊中,却不能善加利用,搞得事与愿违惹火烧身,最终落得个无奈的结局。
一封邮件引发的裸辞
K在大学实习时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当前台,干了3年之后被提升为某个部门的助理,这个岗位对聪明的K来说游刃有余。
当了两年部门助理之后,K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刚巧被她碰上了。部门经理指派K去参与一个全国性项目,让她在项目中负责收集和整理来自全国各地分部的资料。
对于K的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项目。因为过往同类型项目只在主要的几个分部进行,这回却要在全国所有分部铺开。因此,对于K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表现机会。要是能把这活干好,她上位的条件就更成熟了。
在这家公司里,K认识几位在不同部门工作的经理,她们都是从部门助理开始做到如今的职位,并且仍然处于职业上升期。K隐隐感觉到,凭借着她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天时”,在总部工作的“地利”,以及信任她的部门经理这个“人和”,鱼跃龙门的机会就在前面不远处了。
然而,正沉浸在被重用的荣誉感与大项目带来的充实感之中的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项目没有成为她光荣晋升的踏脚石,却变成了她黯然裸辞的导火索。
当时,K的部门里有四名老员工,他们分别在不同城市的分部上班。因为他们资历老的缘故,部门经理时不时让他们做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在他们所属的区域中做一些统筹性事务。在项目中负责收集资料的K自然要动用这四个人力资源了。
开始时,K召集四位开项目会议,在会上向他们布置工作,同时强调项目的重要性。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他们还是挺配合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K的一封邮件让他们翻了锅。
K的邮件结构简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招呼语,第二部分是用提纲形式罗列出几项需要四人完成的任务,主要是要求他们在什么期限前向所在区域的各个分部收集什么数据和文件,再以什么方式汇总好交给K之类的事务。第三部分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话——
“各位作为我们对各分部的对接人,务必处理好上述资料的收集工作。否则,就失去了按区域统计信息的意义。”
这封邮件引起了四名老员工的反感,他们有的直接回邮件驳斥K的安排,有的打电话给部门经理投诉。其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既然K负责收集资料,就应该直接联系各个分部,不需要经他们转手。他们本职工作很忙,K不应该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转嫁到他们身上,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
眼见自己的团队发生内讧,部门经理马上出面调停,并宣布:我知道项目繁重,大家都辛苦了,从现在开始,请各分部直接把资料发给我。
这么一来,矛盾算是暂时平息了。部门经理收到资料后还是将之交给K整理。一段时间之后,项目完结了。部门经理想让K从事一些专业性更强的工作,便打算把K交给部门中的一个资深主管带领,让他教一下K。
然而,这位主管回绝了经理的安排。他对经理说:我觉得K还是由您亲自带比较好。日理万机的部门经理哪里有时间指导K,她便被晾在一边了。
K觉得自己好歹也算是一个参与过大项目的人,不想再回头做部门助理的琐碎工作,可又摊不上什么高大上的活儿。坐了一阵子冷板凳之后,K提出了辞职,是裸辞。她说要好好冷静一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5年职业生涯栽在一封邮件上?
有一种现象在职场和商场都会遇到——“赢家往往不是那些拥有资源的人,而是那些善用资源的人”。
当时,K所在的部门中除了她之外还有几名员工,部门经理之所以选了K,一来是由于外语系毕业的K能够符合该项目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另外也想给这个小妮子一个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可是,K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一封邮件弄巧成拙,最终给自己5年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为什么一封邮件能够造成难以想像的后果呢?
从K的邮件内容上看,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成向四名老员工“布置工作”,而不是她在他们的支持下“完成工作”。从K的邮件格调上看,她具有一点儿优越感,甚至傲气。这种傲气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她身在总部工作并得到部门老大的信任,相比之下外地分部上班的四名老员工所得到的信息与资源自然无法与她同步。而且,她需要运用过硬的英语能力把四人交来的资料翻译成符合项目要求的英语文本,这一点那四人是无法办到的。
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K看起来,自己不是在寻求四人的支持,而是在指挥他们干活。除了K这种情况,社会中还有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把寻求别人支持看成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甘于示弱的表现。前者是借助着运气得到好资源,后者也许有着与生俱来的福荫或天赋,这两种资源拥有者往往容易沉浸于拥有资源的优越感,而忽略了善用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会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自身利用资源的能力。
懂得利用资源的人具有策略性思维
做过项目的人看得出来,K的角色是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是项目主要负责人。但不容小觑的是,即便这种打下手的角色也需要具有策略性思维(Strategic Thinking),才能有效利用资源,顺利达成目标。
什么是策略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有预见性地判断任务的重点与难点,继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可行的手段。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判断任务的重点与难点。
在要求别人办事或者给别人布置工作时,遇到纠结的状况在所难免。这种纠结通常来自两个方面:
1.人际关系的复杂性;2.个体理解的差异性。
先看第一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各位想想,假如那四人是实习生或者新员工的话,K的邮件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了。然而,四人可是资历比K老上一截的老鸟哦。在他们看来,K的邮件折射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张狂以及对他们的不屑。
再看第二点,个体理解的差异性。
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理解问题,是人类天性。叫人办事或者要别人提供些信息数据时,最容易碰到的麻烦是“你认为重要的事,对方却不以为然”。在K看来,项目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也是无需解释的。在四名老员工看来,K能不能完成任务是她个人的事。而且,K邮件中最后一句话,在老员工眼里很可能带有威胁的意味。
怎样策略性地寻求别人的支持?
有的人可能会说,Ms. Ye 你不用扯那么多了,在K的邮件中加上感谢对方支持之类的话不就行了吗?
各位细心想想,加上感谢的语言真的能改变邮件的基调吗?让咱们来试试吧。先看看这个——
“各位作为我们对各分部的对接人,务必处理好上述资料的收集工作。否则,就失去了按区域统计信息的意义。谢谢各位的合作!”
再看看这个——
“请在今晚下班前无论如何把设计方案做好发给我,客户那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谢谢!”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便加了感谢语,收件人仍然会一肚子不高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只是“形式上的道谢”,有和没有都一样!
具有策略性思维的人,会充分考虑到“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和“个体理解的差异性”,进而在写邮件时运用相应的策略。
下面我要告诉大家这种邮件的结构布局和常用句型,请大家融会贯通、酌情使用。
-- 邮件开头 --
“I hope all is well today.”
“Thanks for the email and information.” (responding to an email)
“I hope everything went well with the meeting last week.” (referencing a known event)
开头先寒暄一下,问个好或写些套近乎的话,以拉近双方距离。不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上来就要求对方做这个做那个,好像指挥人家做事似的。到你当了人家的上司之后,再来直接的也不迟。
-- 邮件中部 --
“Could you please send me the _______? It would really help me finish the --."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send me the ________. This information will allow me to _______.”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send me the _____? It is important that I have it by Wednesday in order to ______.”
礼貌地说明你的目的或者需求,然后让对方知道Ta的配合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起到什么作用,创造什么价值。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付出具有什么意义;说得俗气一点,就是往对方脸上贴金,让Ta觉得有面子。
不要忘了,K邮件的弊端在于没有清楚地说明四人的配合对整个项目具有什么意义。因而不能引起四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反而激起他们的抗拒感和厌恶感。
-- 邮件结尾 --
“Thanks for your time and have a good day.”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Thanks for your assistance and enjoy the rest of your day.”
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短语来表达你的谢意,避免给人一种“形式性道谢”的生硬感。感谢的话应自成一段,充分地显示你对对方的尊重与重视,让对方明确地感受到“你知道Ta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