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者往往深刻,而乐观者往往成功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悲观者往往深刻,而乐观者呢,往往成功。”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当一个人悲观时,会怎样表达呢?通常他一定要得出某个悲观的结论嘛:什么完蛋了,没好了,不行了,等等。
那怎么得出结论呢?自然就要论证啊,为世界画出一条下坡路的曲线。那论证得精彩的,当然就深刻了。
但是你发现没有:乐观者,并不是反过来的,他们并不得出乐观的结论。乐观者往往没结论,他们只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在找机会,所以,他们看上去总是“盲目乐观”。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项优势,就是他们总是在自己看到的机会里面去行动。
所以,悲观和乐观的区别,并不是观点之间的冲突。而是,悲观者,总是想做结论,所以显得深刻。而乐观者呢,只是在付诸行动,所以往往成功。
怎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者呢?
先让我们看看下面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塞翁失马
塞翁丢了马,人家说,“你真倒霉”,他说:“看看再说。”结果马带来了另一匹马。
大家说:“你真幸运。”塞翁说,“看看再说”,结果他儿子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大家又说:“你真倒霉”,塞翁说:“看看再说。”结果军队征兵打仗,他儿子因为残疾而逃过一死。
塞翁就是一个有习得性乐观的人——他理解糟糕的事情不会是永久的。
乐观思维的第一个特点:事情永远有新的一面。这就是“永久性灾难”和“短暂性逆境”的区别。
遇到不好的事时,告诉自己:“这不是常态的,过一段就会有改变,我们看看再说。”
故事二:非洲紫罗兰皇后
埃里克森在美国中部讲课,他的一个学生来找他,说,“你一定要去看看我的姑母,她的丈夫在车祸中丧生,她自己孤独地住在一个大房子里,行动不便,阴郁又固执。”埃里克森去拜访了这个老太太,发现情况很糟糕,整个房间毫无生气,唯一让他睁大眼睛的,是窗台的几盆小花。老太太说自己行动不便,只能照顾这几盆非洲紫罗兰。
埃里克森说:“夫人,像这么珍贵的花,你每周还去教堂,很难想象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你不会把它分享给别人。这个小镇一旦有人结婚、生子,甚至有人离去,你都应该给他们送去这个珍贵的礼物。”
十年以后,埃里克森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送别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那位姑母十年内送出去2000多盆紫罗兰,成为了镇上人最热爱的人。
埃里克森也是一个习得性乐观的人,他代表了乐观的第二个核心,那就是不把“问题”和“人”混为一谈——老太太不是一个阴郁的人,她只是有一个不知道怎么样重新获得价值的问题,但是问题不等于人——当问题解决,人就会变得有价值。
这是乐观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没有毁灭性的灾难,只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遇到灾难时,告诉自己:“天塌不下来,你死不了,只是在……上有问题,改了就好了。”
故事三:创业失败
小王创业失败了,这是他第二次失败。更加糟糕的是,因为他的糟糕心情,他和女朋友也分手了。几个小伙伴在晚上聚到大排档,陪他喝酒吃串。
你说,怎么安慰这样一个朋友呢?告诉他明天会更好?还是其实只要改了就好了?这么说有点儿不道义。
其中一个朋友对他说——其实吧,每个人的人生总有几次踩到大便的机会。这么一说,大伙呼哧就都乐了。晚上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讲一个自己踩到大便的故事,他听完觉得,自己也还挺正常。
其实这也是私董会的功能——听完大家都这么惨,自己也觉得自己那点儿事不算什么了。
这是乐观思维的第三个特点:这不是针对我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的。
遇到挫折时,告诉自己:“这不是光是我,每个人这辈子都会遇到类似的事,要允许自己经历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事。”
有一句犹太名言这样写到:
“你需要同时揣着两个真理上路,一个真理是,世界是为我创造的;另一个真理是,我只是泥巴和尘埃。”
“世界是为我创造的”和“我只是泥巴和尘埃”,你要随时揣着这两个真理,在不同时候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