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

梁启超说中国古代没有外交,他会错?

2022-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玖弋

看到这个标题点进的,一定是因为梁启超!

说实话,我也不太敢相信梁启超会有这种断言。可惜,白纸黑字写在这本《中国古代外交导论》里,由不得我不信。

朱小略的新书《中国古代外交导论》,准确来说是一本教科书。这是它自己在封面上承认的。我倒觉得它更像一篇大论文,整本都在说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外交,这一门学科该从哪里起步?

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讨论,问题就会变成中国古代有没有外交这件事了。而不幸的是,梁启超断言中国古代外交并没有外交的本质,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外交!

中国古代没有外交?!

梁启超的断言,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同。理由太简单了,许多古代典故就同外交有关,难道都是假的?

遣唐使,不是外国使者来大唐的外交活动吗?

再往前,苏武牧羊的典故,小学课本就有。他不正是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节吗?

战国时期,唐雎出使秦国,那不算外交?

如果这些都不算外交,那什么算外交?

其实从外交学的角度上看,还真不算是外交。外交学来自西方世界,起源于国际公法。在国际公法的定义下,外交是平等主权国家之间的活动。

梁启超却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国家,只有王权和宫廷的私有利益,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外交,这结论很严谨了,很学术了!

但是,这样的划分是有争议的。西方学者萨道义、尼克尔森都提出了要拓展外交主体定义的范围,需要包含城邦、公国、这些非完全主权国家的主体。翻译成人话就是那些个殖民地、联邦国家也可以是外交主体,比如印度帝国。否则怎么解释它们对外交往时的活动呢?

同样,不承认狭隘外交主体定义的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观点与支持的资料。

中国古代有外交!

其实在梁启超之前,中国通丁韪良(这是个外国人)就已经为古代中国的外交写就了一篇报告,用西方的治学体系来划分中国古代外交的历史,主张从春秋开始。同时将使节的功能做了区分,把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视为外交家。

作者更进一步提出,古代中国有国家,可以从几个方面印证:度量的统一、文字的统一、货币的统一、建筑物的标准、生活中的普遍规则,其中尤其以货币统一为主要方面。

货币同各个朝代的政治合法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流通上有着排他性。本应在周天子统治下的春秋列国应当用相同的币制,但实际情况是各国有自己的货币。这显示诸国之间的贸易是一种国际贸易,而非区际贸易。

同时春秋诸国的货币兑换并不依靠更高位的本位币进行,这就意味着货币发行是诸国自己的行为,并且这些货币只在自己地区流通。理论上来说,应当由周天子颁布一个通用的货币,方便各国交易,实际上却是没有的。这就说明诸国是独立的国家。

作者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权部分通过货币的特征来表现。这是因为货币体系是国家间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职能,它必须得到国家权力的加持、跨国市场的承认,才能成为通用货币。春秋诸国的货币如果直接兑换,就需要两国之间的相互承认,事实上春秋诸国的货币流通也表现了这点。

最后一点是统一的货币制度,需要高度统一的政权来执行。但春秋诸国并没有这样一个货币体系,反而是四分五裂的。作者除春秋战国外也提到了三国、五代十国的货币制度,简要地说明他的观点。

除了货币,作者还从语言学上,来论证其观点,这里不做赘述。仅仅放一张有意思的图让大家看看。

结语

朱小略博士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因为中国古代外交这门学科发展比较波折,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即涉及外交学——中国古代外交,又涉猎历史学——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但中国古代外交学科的发展却因为外交学研究中的史料不足而没落,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学科虽然有大量史料,但是概念工具缺失而原地踏步。明明这两部分可以互为借鉴,却毫无动作。

若是将它们各自优势汲取,通过这两方面理清中国古代外交,也算是为研究中国古代外交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做了理论铺垫。所以才有了手上的这本书。

最后,表扬下努力读这本书的自己。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

玖弋阁,分享自我成长心得,与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