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精力做人情
疫情居家大约10天读了《杨绛传》,这本书有400多页,只能说读了一遍,一直想合上书将自己记得的部分完成一篇读后感,正好今天周末可以完成。
杨绛原名杨季康。她出身背景不错,父亲为人正值当过律师做过官,母亲知书达理,夫妻关系和谐从未红过脸。父亲的教育观是顺其自然,他知道杨绛喜欢看书,跟她准备了不少书籍,但也是战争年代,杨季康随着父母迁居南下,后来杨绛读了女子学校,且后来去清华园深造。
清华园里,她与钱钟书相识相恋,钱钟书先于杨绛毕业,他经常给杨绛写信,杨绛很少回信,有次杨绛回信正好被钱钟书父亲收到,钱父打开信,看到杨绛写到的是,俩人相恋不能光俩人开心,要双方父母开心,兄弟姐妹开心之类的话语。钱父立即觉得此女子不错,带上钱钟书与媒人去杨绛家提亲,钱家封建意识浓厚,儿女婚姻大事需由父母做主,杨家则崇尚自由。这不久后俩人完婚。
随后钱钟书将杨季康的名字改成杨绛。从此她是父母的杨季康也是钱钟书一辈子的杨绛。国外念书,钱钟书是公费,杨绛是旁听生,俩人经常出入图书馆,图书馆的书籍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外借,为此钱钟书做了大量外文笔记。
钱钟书说他自己没有宏伟理想,只想一辈子好好做学问。因此他特别喜欢看书,为人也十分天真幽默,说起话来妙语连珠,十分有趣。钱钟书一家与傅雷一家是好朋友,每次他们去傅雷家聊天,傅雷两个孩子都会躲在门外偷听,傅雷对孩子管教十分严格,每次都会呵斥孩子,后来傅聪长大了,他还说那时最喜欢听钱伯伯说话。杨绛家还有一位朋友也是指着钱钟书对旁人说:如若是他踢我打我,我也不会还手。钱钟书还很淘气,他在熟睡杨绛的脸上画画,杨绛皮肤吸墨很难洗掉,钱钟书就画杨绛自画像再在自画像画猫脸以解娱乐。可见钱钟书是一位多么有趣之人。
他们在国外生下女儿钱媛,唯一的孩子。钱钟书不想分爱给其他孩子于是他们就只生一个孩子,将所有的爱都给予钱媛。
钱钟书在钱媛小时候常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将书、笔、纸等放入钱媛的被窝中,且在钱媛寻求父亲不认识的字时,父亲让她去查字典。他们仨在家通常各自阅读学习,从小耳濡目染,钱媛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博学之人,成了学校一名老师,她在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可能是历史环境的压力也可能是工作的劳累,钱媛大约50多岁就离开了人间。
杨绛他们带着小媛媛回到濒临瓦解的祖国,艰辛的生活。期间杨绛写了几部剧本且在上海剧院进行演出,受到大众喜爱。钱钟书开始写《围城》杨绛甘愿当他的灶下婢,钱钟书每天写500字,杨绛是第一读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围城》这本被大众喜爱的小说诞生了,它还被拍成电视剧,小时看过,当时意思没读懂,印象很深的陈道明演的方鸿渐,一位国外留学归来的公子哥,总去苏小姐家的情形。
杨绛与钱钟书渡过了10年文革,这期间他们挨过批斗,下过农村,种过菜,扫过厕所,当过邮差,这段时间的历练杨绛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了人性,她说别人骂她她不会回嘴,别人打她她也不会还手,她个子不高内心却非常坚强,她用自己的坚强与毅力保护着钱钟书,钱钟书在她坚强无形的庇护下,保持着天真与痴性。
钱钟书不将精力做人情喜欢看书;杨绛拙于言辞就勤于工作,他们都是爱学习之人,喜欢在自己的房间里静静的在书桌旁看书学习。特别喜欢杨绛谈到阅读的感受: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钱钟书与钱媛去世后,她坚强的打扫战场,90多岁写出著作《我们仨》,整理钱钟书遗稿外文与中文笔记,钱钟书精通多国语言,笔记中有几国语言,整理起来非常有难度,我想这些也是她的精神动力。
这本书读完后更是加深对杨绛的喜爱,她自己博学多才却更愿意成就钱钟书,她与钱钟书的观事观:不将精力做人情,将时间精力用于专心做学问;杨绛为人谦卑,她在书中提到自己拙于言辞就勤于工作。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前年公司刚上新系统,总觉得自己对于产品有些BOM更改弄不清楚,心里着急躁,于是给自己准备一个新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上:业精于勤。鼓励自己多做此类工作,做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