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一点思考
回到阔别一年的家,天气很冷,冷到刺骨,哈着白气,面若冰霜。
这是我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我的弟弟,奶奶,至今还在这儿生活。说穷乡僻壤不为过,看到了它的闭塞,看到了它的落后。
我生活了十五年,留守了十五年,而我的弟弟还在这儿留守。父母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农民一样参与了务工潮这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离开世居生活地乃是为了家庭不得已而为之。
父母在外务工,留下老人与小孩,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因为这个现象而引发的问题让我揪心而又无能为力。我想就我个人而言,谈一点关于留守儿童的思考。
一、教育
家里电视坏了,我带着弟弟看我电脑里缓存的《世界历史》,中间有一段提到希腊的克里特、雅典这些古老城邦。偶然想起初三时学过这段历史,而我弟弟正读初三,便问我弟弟这段历史学的如何,弟弟说这段历史直接被历史老师剪掉了,而期末考试却考了五个选择题。
农村学校太过偏僻,老师多为年长,年轻教师多为免费师范生,教几年而已,想长期教下去者甚少。诚然,山区也有扎根的优秀教师,但也是极为个别。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让我感到最痛心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由此带来的只能是差距越来越大。
留守儿童,因为生活选择留守,教育却没有守住。
二、性格
原来没上高中,与弟弟生活在一起,还能跟他进行沟通交流,一起玩耍。上了高中以及后面上了大学之后与弟弟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话题也越来越少,说一句答一句,他变得总是沉默寡言。
他的童年缺少玩伴,周围一千米没有一个同龄人,多的是孤寡老人与幼童,看电视和玩手机成为了他的消遣方式。友谊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他会让人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
奶奶习惯了隔代溺爱,一个良好的性格塑造需要严厉与慈爱,他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慈爱。
他很少与人交流,生活或是其他。他很少有期待,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期待。
三、世界
对于留守儿童,生活的天空可能是一个小村子,顶多一个小镇子,这可能是他们的全部世界。父母在外务工抽不出时间,在家的爷爷奶奶担心生命安全,由此,世界就像上了一把锁,只开了一扇窗。
他们的世界很小,可以锁住纯真的东西。但他们缺失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他们会对世界越来越向往,更可能的却是越来越抗拒。
小的时候弟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会去尝试,最高兴的莫过于春节串亲戚可以得压岁钱,而现在,他对压岁钱也无感,一个手机,一个可坐之地便是他的整个世界。
四、梦想
在人能够吃饱穿暖的时代里,我认为人的梦想最重要。但现在很多人的梦想开始缺失,我认为这跟从小的教育有关,父母始终是教育的指路牌,梦想的方向标。
成绩表明了一切,似乎高分数可以掩盖体育、兴趣乃至道德的不足。而这压迫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一种畸形发展。
父母每次打电话回家,第一个问题总是问成绩怎么样,而不是今天开不开心。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我的学生时代便因此与父母吵了不少架。
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当我问弟弟有没有梦想时,他回答没有。当我问他有没有想报考的高中时,他回答没有。
我想,他的回答是一亿跟他一样的留守儿童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