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74)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至高无上的,无以复加的,厌恶不仁的人,若是去行仁,是不会让富人强加其身的,有一有能一天致力于实行仁德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也许有,但我没有见过。
孔子所说的好仁者,是一心向往仁的正人君子,可以说是圣贤之人。孔子说他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看来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连他自己也不敢自认为是好仁者,也许是他太谦虚了,不过说明在他的心目中,好仁者的标准是很高的。
恶不仁者,比好仁者似乎差了一些,是说虽然心中有向往仁德的想法与愿望,而厌恶不仁,不喜欢没有仁德的人,愿意亲近仁德的人,不愿意让那些有害于仁德的事,加于自身,但还没有做到好仁,也就是他不能时时处处行仁德,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很多人连用一天的时间来致力于仁德都做不到,是力量不够吗?应该不是,而是根本没有想去做而已。
孔子的意思是,其实每个人都有力量去做,只是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因为人的欲望很多、很复杂,一天之中会有很多事、许多个人的想法,让人无法专心去做。如果肯做,是有力量去做的,是可以做到的。
很多人,心中有许多行仁德的想法,有时头脑一热,兴冲冲去做,可一旦有了其他事,有了一点挫折,又放弃了,回到原来的模式中了。
自己曾经下了很大的决心,想做到不计个人得失、待人客气有涵养,可遇到一遇到别人推脱耍赖,将不该自己干的工作推给自己,就心中不快,也找理由找借口再推回去。
遇到别人没有涵养,自己也失去了耐心,针锋相对的去争辩发脾气,把涵养风度丢到了一边。
行仁德,是很难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的,不计较利益得失,坚持不懈的去做,才有可能取得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