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以前遇见文字✨遇见爱写作大家园📝(夕雅编)

记录我的三十五岁

2021-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鸣

不知不觉我今年已经三十五岁了,对我来说三十五岁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年龄。在我二十来岁的年月里,我情路坎坷混得一身狼狈,有时不禁会悲哀地想到,我已经走在青春的尾巴上了,我还有机会遇到那个对的人吗?当时我有点发愁,总感觉自己的吸引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到最后孤身一人。

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年纪是三十五岁,大概说是心智、经济收入、体能、人际关系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能让女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获得满足。我当时心里一松:我离自己魅力极值点还有十年多时间嘛,这漫长的时间里我还可以安心去寻找自己理想的爱情。

直到最近我偶然想起这个“三十五岁魅力极值”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笑了出来。当然,并不是说这种说法本身多扯蛋,只是我恰好是它的一个反例——我的好友狼子就是绝佳的正面例子。除了心智成熟这一点,大概其他各个方面我都不如自己二十多岁的时期。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像是越走越倒退,但一想到我现在拥有的东西,似乎也不算少了——不管是跟从前比还是跟同龄人比。

偶尔我会认为自己并不适合组建家庭,孤独的环境更适合我持续创作。这种想法冒出来的同时,我往往又想到相反的一面:如果我一直单身,说不定过得更不好——毕竟长期缺爱的日子我已经体验过,虽然自由,但无法平衡内心的各种欲望和期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每一次平静下来,我都会得出相同的答案:心安了哪里都是天堂,心乱了哪里都是地狱。

这话说起来是一句鸡汤,真正活出那种状态是一场修行。

不知不觉我已经自由工作七年多,有很多次我都梦见自己又回到从前的公司当程序员,一觉醒来我反而觉得现实更像是一场梦。在这场大梦里度过七年时间,这样一想真有点不可思议。在顺境中我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我确实活在当年幻想的场景里:可以安然在家工作,转过头窗外就是一幅明艳的动态风景画;在逆境中我会觉得这是梦想的诱骗,我把自己推到一个进退不得的境地。

当初全职工作我的目标是当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作家。这七年来,专心写作的时间大概有三年,余下的三四年时间一半开课,一半修行——我有时会觉得修行才是上天真正的安排,全职工作的想法就是那根诱导我前进的“胡萝卜”。

今年我减少了修行方面的分享,并不是我放弃了修行,反而是走得更深入。前些日子看了“太傻天叔”(一位修行者的笔名)的文章,里面讲到修行的几个时期:第一阶段,认为修行真是好东西,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迫不及待地分享给身边所有的人,希望他们都离苦得乐;第二阶段,发现修行并不是先前想象的那样,也不觉得可以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反而因为思维习性的变化显得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只能继续孤独前行;第三阶段,到了一种能理解一切接受一切的圆融状态。

我目前到了第二个阶段,自己能试出来的东西感觉合适就分享,自己还没有试出来的东西就闭口不谈,老老实实继续实修。到了这个阶段,我的信念体系已经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会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举一个例子,以前我觉得我的生活离圆满只差两百万,只要我通过修行显化出两百万,我的人生就圆满了。大概有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都在尝试显化两百万。而最近几个月来我的想法改变了:我不需要一夜暴富,我只要能做到不怕缺钱就够了。

如大家所见,这样的想法太没劲了,完全没有说服力。如果我用这样的腔调去劝别人修行,谁会有兴趣尝试呢?多半还会骂我是个傻子——而我真的活成了《太傻天书》里面所说的那种傻子。现在不管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我都不怎么谈修行了,如果对方不感兴趣,说得再多也是徒劳——哪怕面对我最好的朋友,我也收敛了很多,往往是他获得某些感悟之后,我才从那个系统中搬出相关的内容给他参考;他还没有悟到的东西我基本上不怎么谈;就算察觉到他信念思维中的“误区”,我也不会去纠正——时机不到,说了也是白说,反而会惹他心烦。

大家看我这样说好像觉得修行是件可怕而又痛苦的事情,本来有点兴趣的人可能已经在打退堂鼓了。事实上生活处处皆修行,如果你正处于逆境,你已经在修行当中。不管你是否觉得有必要修行,你已经走在路上,只不过你未必会看到灵性成长方面的书。但你的高我总有办法让你获得感悟,促成你的成长。而那些把修行当成功课认真练习的人,无非就是知道更多相关的规则,更坦然接受生活中的考验。

在太傻天书的贴吧里,曾有人这样质疑过,这本书只会教人逆来顺受,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在这方面我还是举一个近期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吧,在我对金钱课题的信念还停留在“显化两百万就万事大吉”这个想法上,我的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而当我的想法变成“只要不害怕缺钱就万事大吉”之后,我获得了之前从未想象过的工作机会——我已经下乡工作了接近三个月。这到底是纯粹的巧合,还是灵性的创造,我不去深究,我只是对这样的变化心怀感恩并继续修行。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练习自由书写——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加批判地记录自己头脑的想法。我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假装高我在回答问题。有时确实是自言自语,进入不了角色;有时状态不错,真能从高我的视角深挖出一些让自己茅塞顿开的“猛料”。通过自由书写获得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认清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写作。而今年我也捡起了搁置了差不多两年的长篇小说,希望在明年可以将第二卷写完。

前几天坐车回家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如果写作是我一生的事业,那么我余生专心做好这件事就可以了,至于用哪种方式养活写作倒显得不太重要,我也想到了未来的工作标准:工作强度能接受就好,有时间写作就好,收入够用就好。一直以来因为我有社交焦虑症的关系,我不太喜欢在职场中工作,所以但凡有机会实现在家自由工作我都紧紧抓住,哪怕辛苦一点也没有关系,有时也因为过度执着而造成一些痛苦。下乡两个多月来,似乎减少几分对职场的恐惧和担忧——坦白说,现在我也无法做到完全没有恐惧,但相比过去的强烈抵触,至少是可以再去尝试一下。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不就是打工嘛,有什么好害怕?对我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态上能走出这样一步,我感觉也是很大的改变了。

前些日子在读《扬升书》的过程中也获得这样的共鸣,《扬升书》的作者也有自己的担忧和恐惧。他提到所谓的勇气并不是完全消除恐惧,而是即便心怀恐惧,依然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是去消灭恐惧,而是感受和承担恐惧。当时看到这一段内容我非常感慨,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欣慰感:原来我跟前辈的心态是相似的。就像在太傻天叔的文章里感受到的那样,这样的共鸣可以给我信心:我跟他们走在相同的心路上,我也有可能走到他们现在所在的境界。

前几天看了电影《心灵奇旅》,对里面的一个场景也很有共鸣,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演出机会之后意识到生活并没有发生巨变,他为此感到沮丧。过来人告诉他一个小故事:身在海洋里的小鱼不断去寻找海洋,它认为自己周边只有水,并不是海洋。主人公一时间没有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而当他在失望中回想起过往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片段,他才明白他追求的幸福并不在于某个成名的时刻,不在于目标的达成,而在于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的时刻——显然多数时间里他视而不见,认为那不过是无趣乏味的重复体验。

在我刚刚开始全职写作的阶段,我曾想象过很多美好的事件陆续发生,我会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锻炼,持之以恒,不出两年我就能练出一身健硕的肌肉。我还会花一些时间研究各种食谱,不出一年我就会成为一个“民间大厨”。结果这些美好的事件并没有发生,我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失去了热情和冲劲,几年下来我还瘦了十斤一直没能补回去。

在今年的各种事件启发下,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如何在逆境中过得不那么糟糕。无非就是转移注意力,接受生活中那些糟糕,同时也不忘感受生活的美好。具体如何操作呢?比如,如果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太愉快的事情,像是跟爱人吵架了,大家都认为自己有道理,都不想向对方低头认错,大家都僵持不下。这时肯定是不开心的,想通过“转变念头”让自己开心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这时就不要再去钻牛角尖去分析谁对谁错了,就让问题搁在那里,不要去解决它。烧一壶热水,关上房门,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静静地品茶一小时,全然地去体验喝茶的感受。这样操作不一定能让夫妻关系马上和睦起来,甚至对存在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但至少,这一个多小时你在体验人生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在痛苦中反复煎熬。有时困难来了,我们确实躲避不过,但在各种情景里,我们还是能选择让自己好过一点点。

在自由书写中我挖掘出真实的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发呆喜欢想象的孩子,童年时代的我是这样的状态,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特性。现在的我,将来的我都会这样生活:看起来有点孤僻,跟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总是有意无意地让自己处于独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感受到怡然和快乐。我尝试学习《扬升书》的作者设定自己的人生意图:我决定活出全然真实的自我,并持续不断地送出我的礼物。

近年来我不时回想过去的经历,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年龄可能比同龄人小几岁,大概我每个时期所做的事情在同龄人的眼中都显得幼稚可笑。我意识到我在过去做了很多傻事,也无意中冒犯了很多人;也许几年后再回过头看我现在的生活,同样看到很多幼稚可笑的地方。大概我会一直重复这样的模式吧,至少对我来说这不算是坏事。就像写作一样,几年后看回以前的作品能看出一堆问题,这不是坏事,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进步——只有处在更高的层次才能看出原来的不足。

最近半年来,我的主要收获就是不断接受自己平凡的一面,如同现在我给大家呈现的那样。三十五岁的我并没有走到光芒四射的成功之境,在多数人的眼中,这样的日子无趣又乏味,也许还很憋屈。而我开始接受这就是真实的自我,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平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恐惧,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