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12人  Lo俊彦

【WHAT】刻意练习,是在学习区内通过一定地训练的方式,来获得并强化心理表征的过程。通过刻意练习,培养和强化你调用知识和知识之间关联的长时记忆能力。

【WHY】为什么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

【HOW】如何有目的的练习?

明确目的,回顾目的;走出了舒适区,适当承受压力;保持动机,保持专注;持续接受反馈和修正。

【HOW】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寻找训练体系/导师;放慢速度重复训练;强化反馈;拒绝自动完成——真诚地对待自己。

【HOW】如何进行符合认知原理的练习?

考虑如何将硬盘里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加工;增加信息模块的联系和调取速度;使用符合内隐知识的学习方式:

认知的学徒;加入学习共同体;和榜样在一起;持续封装“可组块的方法”;教给他人。

练习的几个层次:

不练习:认为“知道=做到”,被焦虑感驱使不停“学习”,享受刷认知的快感;

低水平重复:重复训练的标准不变,水平较难提升;

有目的练习:清楚做某件事的价值和意图,明确目标和具体练习标准;

刻意练习:导师进行指导的,边界清晰,标准明确,持续发生反馈、修正的训练;

内隐化练习:刻意练习的本质,培养并提升长时工作记忆的能力。

【反思】

每日留言。

如果留言是为了培养提升长时工作记忆,那么留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完成留言只是结果,而不应该是目标。先建立标准,通过专注训练-接受反馈(-复盘回顾)-校正,不断接近标准,不断提升标准,来建立在对这个一个领域知识更深层次的心理表征。

知道≠做到。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能够拆分很多逻辑,甚至可以梳理出思维导图,都不能算作已经把知识内化?因为这些动作都只是在让自己更清楚的知道文章的之间的知识逻辑关联,并没有和自己以往的知识产生关联。

即使文章拆分地再细碎,如果无法与自己原有知识建立关联,那么只是在撰写留言的过程中获得了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没有与原有知识体系产生关联而容易流失,长时工作记忆因为缺少关联、整合、练习提取来提高信息提取速度而无法被有效提取。

仅仅是为了知道信息的存在,而并不执着于用它来改变自己的认知或者行动,那为它付出这么多时间的价值感实在是太低了。

自己的每日留言的这个行为,经历过那些阶段?现在处于那个层次呢?

经历过的阶段:

1-每天不停地刷专栏,刷大咖公众号[不练习]

2-每日无标准的留言[低水平重复]

2.5-反思不足,寻找目的,确认练习标准。

现在的每日留言,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没有标准,水平提升困难。

【WHY】关键假设:天真地认为反复地做水平就会有提高,只要练习就会有进步。

【HOW】试图脱离舒适区,明确目的,确立标准,进行有目的的练习;践行、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内化知识成为内隐知识;

【WHAT】建立留言流程、标准。

流程:文章略读、文章细读、大纲罗列、思维导图梳理逻辑、撰写留言。

标准:幕布罗列大纲需按照文章内容顺序、标题逻辑可体现文中内容关联;Xmind可体现文章内部概念关系、梳理文中体现出的黄金思维圈;留言中需体现至少一条模型应用;留言中需要体现与既有认知之间的关联。

【其他】

相关概念:精进、复盘、迭代、标准差。

反馈:记录、复盘、分析、总结——对比标准差,持续修正,靠近标准。

刻意练习-复盘-迭代

目标是否达成,有明确标准,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易衡量;目的偏感性,需要回顾总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