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心理专题推荐集今日看点

赢在职场,你需要具备这四项心理资本

2017-01-06  本文已影响284人  小宋老师的幸福课
图片来自网络

文/小宋老师

你一定听说过想要赢在职场,应当具备的一些通用能力。例如,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但是,仅仅拥有这些能力就足够了吗?

如果一个人心态消极,并且有一颗玻璃心,那么纵使他拥有上面这些能力,也未必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

那么,从心理学上讲,我们还应当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赢在职场呢?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好的解答了这一个问题。

所谓“心理资本”,就是指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拥有这种积极心态的人,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份巨大的资本,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提升工作状态,改善工作绩效。

“心理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自我效能感(超强的自信心)、乐观(积极的归因方式)、希望(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及时变通的能力)、韧性(快速复原的能力)。

“心理资本”的概念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而上面所提到的这四项心理资本,在严格的实证检验下,均证明与工作绩效有显著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做才能构建好这四项心理资本,进而赢在职场。

1.自我效能感(超强的自信心)

定义: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一个概念。说得简单点,就是指“自信心”。说得复杂点,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可能性估计。

举例:小丽刚刚晋升为部门主管,其他工作都比较容易接手,唯独有一项工作最令她发愁——开会的时候当众发言。小丽感觉自己的气场不够强大,自己不够自信,感觉大家总是用质疑的眼神看着她。

而且,她越是想表现得镇定沉稳,越是容易说错话。

后来,小丽过来问我,如何才能快速提高自信心,做到当众发言不紧张。我告诉她说,你要多去积累成功的经验。

怎样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呢?那就要多去当众发言,多去体会那种紧张感,然后不断改进。发言次数多了,成功的经验也会增多,自信心慢慢就有了。在此期间,肯定也会经历一些紧张和难堪的时刻,不过熬过来就好了。

提升方法: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升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成功的经验。相信我,这一招比整天对着镜子大喊“棒,棒,我真棒”管用多了。

2.乐观(积极的归因方式)

定义:很多人把乐观理解为“一事无成,还在那一个劲的傻乐”。而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指的是,对坏事情的积极归因方式。

当一个人碰到坏事情的时候,如果他把这件事情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以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是乐观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人是悲观的。

举例:假如你在公司的走廊上远远的向领导打招呼,对方没有任何反应,你会怎样想?

乐观的人可能会想:也许领导没有看到我(外部的原因)、也许领导今天心情不好(暂时性的原因)、也许领导正在思考问题(情境性的原因)。

而悲观的人,则会想:也许是我惹领导不高兴了(内部的原因)、我总是不讨领导喜欢(永久性的原因)、没有一个领导看得上我(普遍性的原因)。

如果总是采用悲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人的心情就很容易受到反复影响,工作效率和状态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提升方法:实际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教授写了整整一本书来介绍如何才能变得更加乐观,这本书的名字叫《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我自己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以事实为依据来反驳自己的消极思维。比方说,我的脑袋里产生了一个消极想法:我总是惹人讨厌。那么,我就会找证据去和这个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慢慢的我就发现,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的家人不讨厌我,我有好几个朋友也不讨厌我,还有,我家的小狗也不讨厌我。

3.希望(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及时变通的能力)

定义:要想对未来满怀希望,我们必须具有两项密不可分的能力,一项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项是及时变通的能力。

这两项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树立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坚持。但是当我们发现努力的方向出错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及时的变通,及时去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

举例:我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应聘一家国内知名的英语培训机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目标实现之后,我却发现工作的内容和我的性格格格不入。

原因是,我更喜欢去讲一些思维发散、触动心灵深处的东西,而不是整天对着课本教学生枯燥的语法,不停的告诉学生为什么这道题选A,而不是选B。

那段时间我过得很痛苦,哦不,准确说,一个月只有发工资的那天最开心。

我想换一份工作,但是又感觉自己毕竟努力了这么多年,轻易的换掉这份工作实在太可惜。然而,不换工作,又不甘心就这么一直痛苦下去。

后来,我终于下定决心到大学工作,经过一番阵痛期之后,利用业余时间的努力,我慢慢成为了一名帮助学生驱散心灵痛苦的幸福课讲师。

提升方法:有时候,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我们需要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追求一个错误目标的时候,应该及时变通、调整方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难。最难的地方就是,我们舍不得自己之前的投入。

经济学上会把这些已经付出、不能再收回的时间和精力统称为“沉没成本”。也就是说,我们很容易被“沉没成本”挡住,无法调整目标,去追寻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这方面,我听到最霸气的一句话就是:调整目标,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你会痛苦几年。但是在乎沉默成本,舍不得自己之前的付出,那么你会痛苦一辈子。

4.韧性(快速复原的能力)

定义:所谓“快速复原的能力”就是指遭受巨大困难之后,能够从困难和挫折当中走出来能力。心理学当中,将这种能力称之为“韧性”。

举例:我的一位学生,当她遭受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打击之后,提出要休学。我担心她心理会受不了,还和她聊了好长时间。没想到,这位学生休学之后,展现出了惊人的复原能力。

她先是选择去西部支教。后来,她又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别人一起在丽江开了一家青年旅舍。一年结束之后,她又申请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当我再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她给我讲了她这一年的经历,她认识了很多的人,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提升方法:遇到大的磨难的时候,如何才能快速的复原?说实话,在电脑上敲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忽然发觉,这样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其实,在碰到磨难的时候,人的心情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平复,哪有什么快速复原的能力?

但是,同样是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过来,有的人恢复的相对较快,有的人则会一蹶不振,始终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

那些最终能够走出来的人,往往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接纳现实的能力——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此时此刻我能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现实呢?

另外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如果控制不住胡思乱想,我应当做那些事情才能有效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呢?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面这两项能力:“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句话,总能为我的心灵带来平静。

参考图书:Fred Luthans等著,《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