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诗人紫紫诗歌的叙事美
“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
一一广东女诗人紫紫诗歌的叙事美
南成
一、诗歌叙事美的关键:含蓄包容
网络(包括各种微信、微博、客户端、qq)使诗歌的传播快捷而无可阻挡,无论何人,只要写出诗作(其实不少是“伪诗”、“非诗”),便可发到微信的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微博之类,以至诗坛鱼龙混杂,充斥假冒伪劣“产品”,想读到几首好诗并非易事。说实话,对网络诗我只是游览一下,并不细看。所以尽管我与紫紫同在一微信群中,也无细看她的诗,只知道她是一位爱好写诗的音乐教师,对诗有一种出自内心的热爱。
引起我对紫紫诗歌关注的起因,是因为我要为由香港先锋诗歌协会主办的《流派》诗刋2018年第8期推荐六首“八仙过海”诗群诗人的作品。在选稿时,紫紫的诗《告别前》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诗一共八节,第一节两行,气势不凡:“我真的无法遮挡\一片乌云的倾泻”,诗的开头两句就使离乡的忧伤幻化为乌云涌动、昏天地暗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乌云倾泻)。接着在第三、四、五节,写了父亲手的动作:“我紧握你的手一直在颤抖”,“你指着村口空置的老房子”,“你一手持薄扇\一边喘着气”,这三个动作连贯“倾泻”而来,夯实了首句“我真的无法阻挡”,以饱满的叙事性,以及在叙事中对于细节的细微处的把握,使离乡告别亲人这种司空见惯的题材产生了新意。最后一节的描写与前文的描写是逆向的,从大到小、从重到轻,“倾泻”消失了,“父亲,我们就这样行走在田埂上\父亲,我向你靠了靠,没人知道”,这细微得几乎看不到的一个小小的动作,造成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包含了“我”浓重得如乌云般化不开的乡愁和对父亲的依恋,迸发出诗的含蓄性的火花:不是“倾泻”,胜似“倾泻",离乡别父的伤感就具有震撼力,产生了深沉的、悲痛的、依恋的、雄奇的叙事美,我反复吟诵,庆幸读到了一首充满跌宕起伏之美的好诗!
接着,我找来了紫紫的十多首近作,发现大多数都带有叙事性(画面、细节、甚至情节),在精致而精练的叙事中,流淌着优美的诗意,尤其是温馨而婉约的《晚安》:
“黑夜漫上来
我扶正杯子
斟一杯红酒,独自举杯
黑暗漫过我的额头
漫过我小小的心脏
墙壁钟“当”了
一声
此时,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
于是,我闭上眼睛
风声拥吻荷花”
灯影摇曳,钟声清亮,一杯红酒融入夜色,两颊微红风吻荷花,这种温婉幽丽,态美情浓的意境,充满着唐诗宋词的古典美,尤其像写女子娇媚美态、胭脂心境的花间词,给人情浓意远之感,例如花间词的代表作,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境,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全词截取女主人公晨起梳妆既“懒”且“迟”的画面,通过描写其容貌、动作、服饰,来揭示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下片“照花前后镜”,鲜花人面相辉映,暗示女子明艳如花。而结尾“新帖”两句乃全词点睛之笔,鹧鸪其鸣声听来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女子在罗襦上唯绣鹧鸪,寄托了盼郎早归之情。而绣成的鹧鸪成双成对,比翼齐飞,这又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形影单只。可见其“懒”和“迟”的原因:“非关伤春,不是病酒”,而是系念情郎,意绪慵懒。在梳妆的叙事中,刻划了女子的艳丽和痴情。
紫紫的《晚安》,尽管写的是女子(诗中的“我”可能是一个男子,但我宁愿认为是一个女子,可能是女诗人紫紫潜意识的自已)通过饮酒等待或者想念情郎之情,却与上述这首《菩萨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等的时间长,“黑夜漫上来”,“漫”是要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有一个事件,饮酒思情郎(温庭筠写的是梳妆想情郎),通过写夜色渐浓,漫过额头,漫过心脏(暗示心焦、心痛、心伤),等了大半夜了,也饮了不少酒了;也是写女子艳美如花,结尾句“风声拥吻荷花”,暗示女子如秀雅幽丽的荷花;而“拥吻”只是梦中之境,是醉中幻觉,“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与温词的“双双金鹧鸪”一样,也是画龙点晴之笔,表达了女子思念情郎的复杂心情。
写到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次与紫紫交谈中,她随口说的一句话:“我开始是写古典诗词的”。在《晚安》中,我们看到了花间词的影子,与温词的《菩萨蛮》一样,通过意像之间的若继若续,情节发展的似无实有,暗示象征的交错进行,中间环节和叙事之美全靠读者自己的想像去补充,成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优秀作品。
“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这种融古典含蓄美和现代诗通感张力(从视觉变成味觉)的诗句,表明了新诗叙事美的根本特征,也是紫紫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二、诗歌叙事美的主要结构:跌宕流动
充斥手机、电脑中的各种“网络诗”,不少故弄玄虚、言之无物,或者意像破碎、描写空泛,或者空话套话、千篇一律。因此,紫紫这种带有叙事美的诗,是对于诗歌各种乱象的拨乱反正,使诗走出虚无和错乱的歧途,回归诗性,这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像紫紫一类的写实主义诗人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里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生动的叙事性,二是在叙事中产生诗意美,即通过跌宕和流动,使诗句既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形成丰盈深刻的意境。
诗歌的叙事性,就是情节的发展,只有动,才能发展。所以,跌宕起伏的结构(主要靠动词的使用)是诗的主要外在形式。例如,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五绝.春日》:“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每一句都有一个用得很好的动词,依次是“随”,意思是眼前美丽的春色延伸天边,将浩荡春色尽情写出,也饱含春日的怡然之情;第二句是“着”字,阳光照在树上,残阳如雪,映出树的英姿;第三句是“知”,只闻狗叫,不见犬影,写出山之空寂广大;第四句“在”,人处于无边春色中,敞开胸怀,心旷神怡,有天人合一之感,是对“随”的空远,“着”的鲜艳和“知”的心动的归纳和画龙点睛。这种流动结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把读者带进了全景式的春天氛围,产生了清丽、空远之美。
紫紫的诗,也充满这种跌宕起伏的动感。动得最厉害的是《旗袍》:“我惊呆了一一\壁画里走出的仙女\手拿一把折扇\轻吟一曲《贵妃醉酒\微翘嘴角流出似水的娇羞\青花瓷点燃的经脉,若隐若现\而那高高的开叉\不经意间乍现的风光\走漏了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丢下江山,时光静静开放\夕阳漫步江南小巷\我是醉了\醉倒在古色古韵竹丝之下,月光的纱裙旋转\宝马香车早已备好\我翻墙而过,掠走她的旗袍\掠走她”
开始的动尽管惊艳,还是有节制的,折扇和歌吟有一种宫廷的雍容华贵,当写到旗袍女子的身体部位,嘴角、经脉、开叉处“乍现的风光”,就有些想入非非了,但还是能色而不淫。到最后,量变成为质变,“我翻墙而过”,掠走了旗袍,掠走了女子,两个“掠走"之间是事态的动荡,读者可以想像出来,那可能是一个暴力过程。这样的情节尽管是通过结构暗示和想像出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允许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诗不等于现实,也不等于散文,这种极端的写法却产生了诗意,深刻表现了旗袍无法抵挡的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说:“诗是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有言外之意的虚构性语篇。”“诗是在言论不自由情况下的一种自由言论。”就是说,违反常理的极端写法(这在生活中是不自由的,受限制的),但在诗中却可以写(这绝不等于现实,是虚幻的变形的),于是就自由了,诗意倾泻而出。就是说,生活中的不自由而在诗中可以是自由的,简短一点说,这是“不自由下的自由”。在所有文体中,诗是最桀骜不驯的,难以“就范”的。美国诗人威廉斯在他的散文诗集的序言中说:“我他妈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他妈的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我他妈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只是在诗中,其实,在诗中也是受限制的,不能自然主义,感官化,因为这样就不美了。
紫紫是写跌岩流动的高手,她的诗有从动到静的《晚安》,也有从静到动的《亲爱的,你还未回来》,还有写心之动的《你真坏》。我要特别提提《我和他》,这是写我与父亲亲情的诗:“走着,走着,就落在我的后边\隔不多久,我又停下来等他\一条路,我等了他无数次\像我小时候,他等了我无数次\我搀着他的手:小心脚下的石头\小时候,他拉着我的手:不要给石头绊倒\我说:回去可以下场棋,我让你两个子儿\小时候,他说:回去就可以下场棋,我让你两个子儿\夕阳西下,暮色,把父亲的影子照得越来越矮\越来越模糊”
此首是双主角齐动,我和父亲一起动,但这种动是逆向的,我的现在就是父亲的过去,而父亲的过去就是我的现在,走路、搀扶、下棋,在数十年后重复,但只是两位主人公的角色对调,展现了父女情深、父慈女孝的感人情景。最后从双双互为逆向而动到在暮色中静了下来,父亲的影子越来越矮和模糊,充满着苍凉的深情。
三、诗歌叙事美的本质:“在那里(诗意的存在)"
前文已经讲过,诗和散文有着本质的不同,像“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这样的句子,在散文中是不通顺的,影子如何“走出”香味,他又不是人的实体,看见却摸不着,香味连看见都不可能,无影无踪,影子想走出也无法走;说影子充满香味也不可能,他随时可消失,只是一层光影,无法芬芳起来。
但是成为一句诗,就是通感变幻出诗意,“你的影子”是飘忽的,但是却有朦胧美,澄红的酒从视觉化出味觉一一香味,而影子又与香味连在一起,于是“你的影子才从红酒的香味中走出”就有一种红酒似的温柔而芬芳,爱情像红酒般微醉迷人,充满令人激动的梦幻。
诗歌不同于散文,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做诗的人应该真正感到自己所感所想的非诗的方式决不能表现。如果用诗的方式表现的用散文也可以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更好,那么,诗就失去了它的‘生存的理由了’。”因此,诗的叙事与散文的叙事有本质的不同,诗是人类最高的思维形式,比哲学更靠近真理,因此,真正的诗歌都充满了“先验意味”,仿佛早已存在一样。黑格尔讲得好:表面的东西是最深刻的。美国诗人如麦克利什、卡洛斯等人也反复指认过,诗不是观念,也不是思想,诗就是在那里。紫紫这十几首体现叙事美的短诗表明:在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中,诗造就了一种存在。诗的力量,在于它经得起存在,并有能力把我们从别的事物中吸引到对这一存在的观看中(诗的言外之意和无限丰富的联想能力)。对诗的观看,塑造了我们最根本的生命镜像。
我们再举紫紫的诗《霜》来论证:
天刚亮
母亲就蹲在地里的草丛中
寻找白头翁
她采一根用手搓一下
采一根用手搓一下
只要再采够一箩筐,孩子们的学费
就凑集了
薄薄的霜
打湿了母亲的脚
打湿了母亲的发鬓,母亲轻轻地
咳了几声
阳光从村口照射进来
照得我双眼模糊
己分不清,究竟那是母亲的白发
还是一层薄霜
母亲为让孩子读书而采白头翁的辛苦和劳累,感人至深,然而母亲这种辛勤劳作的形象,又是无数母亲所共有的。此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典型的事件,写出了鲜明的“这一个”,但这种含幸茹苦的形象又是无数母亲的汇集,早就存在一样。尤其最后一节,白发辉映薄霜,天人合一,成为描写贫穷并战胜贫穷的感人画面,并升华为根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镜像。
我们再来看看情节更明显,但意像更空灵的诗,这就是顾城的《我承认》,写得是洗杯子这件事,但是洗得有些“魔幻”,或者叫超现实主义:
“我承认
看见你在洗杯子
用最长的手指在洗
水奇怪地摸着玻璃
你从那边走向这边
你有杯子吗
我看不见 杯子
我只看见圆形的水在摇动
是有世界
是一面能出入的镜子
你从这边走向那边
你避开了我的一身"
这样洗杯子,不会在现实中,这是上帝的洗法,又没有衣服穿,又穿越过一面能“出入的镜子”,洗得异化和神奇来了,但我反复读了几次,又觉得对于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而言,非这样写不可,如此写才洗出了空灵。
顾城说,我的呼吸是云朵,愿望是歌声,此诗确实如此,这是一个内存感觉一一他貌似柔风吹拂的内心早已坚壁清野,没有谁能进入他的内心。我们好像看到顾城安之若泰地念着诗,吐纳字句的感觉像是木鱼声声禅咏袅袅。可是,浅浅字句就像扎了你一针,却又條然转向谷底。顾城将意像在刺出之间轻盘收回,让人们猝不及防,楞在半途。
“在那里”是融哲学与美学于一体的命题,这种叙事美体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本文即将收尾之际,我郑重地引用仓央嘉措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证实诗的存在性无与伦比的魅力: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心里
默默 相爱
寂静 欢喜”
爱情如此,诗何尝不是这样?那些充满叙事美的诗句,早就在那里,让我们把他写出来吧,让他住进你心里,以高山上风雷激荡的沉默,展示诗性不可战胜的力量。
你真坏
紫紫
装成醉翁,从唐宋诗词
取出些许诗句,拼接成玫瑰
借夜色,爬上天梯偷偷放在我的窗台
如果有人发现,我就假装看天
如果你赖着不走,我就按住心跳
如果你胆敢亲我一小下
我就罚你
把每一抹晚霞都涂抹在我脸上
让你这辈子都只剩下月色
没有黄昏
告别前
紫紫
我真的无法遮挡
一片乌云的倾泻
幸亏乌云没跌落下来
枝叶沙沙的那棵树,只剩下
几根枝条在晃动
我紧握你的手一直在颤抖
父亲,你已八十多了,怕老,怕孤独
怕鸡一打鸣,我就乘火车
去了远方
父亲,你指着村口空置的老房子
我的家门,絮絮叨叨
父亲,你一手持蒲扇
一边喘着气,一边不时地为我驱赶着
身后的蚊虫
父亲,我们就这样行走在田埂上
父亲,我向你靠了靠,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