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一)
方舆格局读史
序
所谓方舆,一般仅认为是地理,然而我认为实际上是方位(地方)与交通的综合。方位(地理格局)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交通却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的。
交通工具,以承载介质分,主要有陆运与水运(飞机出现后还加上空运)。
方舆格局,是在运输工具的演变基础上,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地缘关系。随着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原本互不相干的地缘板块会变成一个整体。最明显的,是大航海引发的地理大发现:
原本独立发展的新大陆(南北美),在航海技术成熟的条件下,与旧大陆形成一个更大的地缘体。这种情况下,原本大陆的中心(大致在中亚),转移到地球村视野下的地中海地区。考虑地形因素的话,地球村的地缘中心就精确到东地中海地区了。
历史对人类,特别是我们很重要。夸张点的说,历史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我们的信仰:
当年汉代置五经:《诗》《书》《礼记》《易》《春秋》。其中《尚书》与《春秋》都是历史书。《礼记》是先秦礼制,也算历史的一部分。
只有《诗》主修辞,《周易》主哲思,相对而言不以历史为主。
南宋时十三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中《春秋》因为解读,一衍为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礼制因为细化,一增为三:《周礼》看名字就知道,《仪礼》是春秋战国的礼制。
修辞方面,增加了《尔雅》。《书》、《易》万年不动。另外三经《论语》、《孝经》、《孟子》大致算政论,不入汉代五经范畴。但不少内容可归类到历史总结范畴,当然也有类似《易》的哲思内容。
除开不好分类的《论语》、《孝经》、《孟子》,其余十经,历史为主的有七本《春秋》三传,礼制三经,《尚书》。加上《论》、《孝》、《孟》,也是七比六,历史类占多数。更别提政论三经中的历史成分。
我们有明确纪年的历史,始于共和元年(前841年),西方有文字的历史,大致也在同期。如此,则确切纪年的历史,也将近三千年。
如此纷繁的历史,编写成书的话,需要一定的线索,术语来说,就是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主要有四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其中最能表现某个国家(政权)历史全貌的,要数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某个政权的大事。这种体例在政权疆域比较小的时候很好用。
然而政权范围扩大的话,单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大型事件的叙述多数会变得支离破碎。于是,《史记》尝试以历史主要人物(家族)为主要线索演绎历史
但有些事件,涉及多方博弈,而且时间跨度很长的话,以上两种方式表述起来都容易产生割裂。于是出现以事件为主线的历史著作。
此外,曾经统一的疆域分裂为多个政权的话,多数会彼此纠缠,于是国别体自然产生。然而国别体本质而言,只是多个编年体的集合,即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多个编年体。
史书的本质是记叙文,记叙的基本要素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如此对应史书四体例的话。就只有以地点(确定地缘板块)为主要线索的编写方式不曾有很好的发展。
不过,像《三国志》这种国别体,由于三足鼎立的关系,地缘关系显得很突出,所以某种程度上(刘备入蜀后),算是最接近以地缘为主线的史书。
而这种人地结合为主角的三方争霸史书,恐怕是最容易梳理清楚也最具故事性的。这或许是为何后世演义类小说始终无法超越《三国演义》的主要原因。
真正以地缘角度审视历史的书籍,恐怕是《读史方舆纪要》。不过,按一般分类,此书不算史书一类,仅是一部关于地缘板块分析与相关战史(历史地理、兵要地志)的专著。但这种视角,我认为值得史家借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在《方舆纪要》的启发下,我尝试以方舆格局的角度解读历史,结果颇有所得。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古人用生命书写的历史固然如此,我们阅读历史,也需类似的心胸视野,方可约略窥得历史之真貌。
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
前面说我们的信仰基本凝聚于我们的历史。然而近千年历史却是我们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一度因为落后挨打导致信仰崩塌,并有部分人产生全盘西化的冲动。
所以我们在梳理我们的历史(信仰)时,有必要对比一下超越了我们的欧洲是怎么回事。
总论——方舆格局下的欧洲
现在的欧洲概念,更多的其实是宗教的欧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679a7769e527bb57.jpg)
基督三大分支: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占了现在欧洲的大部,而相邻的外围,则几乎都是伊斯兰。
而若论分隔作用,青藏高原与撒哈拉一线比地中海强的更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374be77abb26b983.png)
对比人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d992905509fc7495.png)
所以,宗教意义的欧洲,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
因此,要从罗马乃至更早的时期梳理欧洲历史的话,我们得找到欧洲地缘、战略意义的核心,在其基础上,重新厘定地缘意义的欧洲。
借助现在的人口分布来看看,欧洲的人口核心在哪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2da95ffc85633595.jpg)
从欧洲大陆(除去英国)来看的话,人口中心大致在德法交界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d853782a13004490.jpg)
该地区有德法意三国,加上曾经的奥匈帝国(奥地利、匈牙利为主)。
对比罗马帝国初期的疆域与地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58ae861125edf09f.png)
上图黑线处,北部是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而南部是西欧第一长河多瑙河。罗马帝国在这个地带与蛮族拉锯,一方面固然是地形影响,不过河流的分割作用实际并不是太大。另一方面,估计就是人口因素了。
罗马帝国扩张到这里,古代的莱茵河-多瑙河两岸已经是人口密集。占领其中的西南部,加上河流的分隔,帝国才能实现较为稳定的统治。换言之,两河西南岸的人口不单没能顺利的转化为罗马的国力,还牵扯了帝国不少兵力。
这就是说,结合历史与地理,现代欧洲人口的分布,放在古代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即现代欧洲的人口核心,基本与欧洲的地缘战略核心相重合。
所以,要从罗马乃至更早的时期梳理欧洲历史的话,我们得在上述欧洲主体(法德意奥)的基础上,重新厘定地缘意义的欧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9253ae249670cc36.jpg)
如上图,西北的不列颠与东南的希腊是比较确定的边界,而西南角的直布罗陀海峡对古代航海而言也是个分水岭般的存在,再加上撒哈拉沙漠的存在,于是,罗马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南岸,都只涉足沿岸: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60a539349d7e4dc2.jpg)
与直布罗陀相对应的,东北向是俄罗斯高地,当今俄罗斯的西方边界,大致就是在中俄罗斯高地的西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16fa96807023d918.jpg)
俄罗斯最初追溯到基辅罗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21266438e0aa9c34.jpg)
从都城位于基辅,以及扩张方向向西这两点来说,基辅罗斯与后来的莫斯科公国,是分别被中俄罗斯高地分割的两个统治核心所支撑的。从立国角度看,莫斯科核心的俄国,历史只能到莫斯科公国(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
沙俄当年迁都圣彼得堡,估计相当程度为了兼顾被俄罗斯高地分隔的莫斯科与基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29b680e42d047c12.png)
加上,以罗马为核心的天主教,其实跟东正教(核心早期在拜占庭,后来北迁莫斯科)有比较大的区别。而以宗教角度看上述地缘概念下的欧洲,则几乎都是天主教及其演变来的基督新教的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3511f9069c3d47e4.jpg)
仅北非部分是伊斯兰,巴尔干半岛基本是东正教。以上就是地缘战略叠加宗教意义的欧洲。
本系列所谓的欧洲,都指的是上述方舆格局下的欧洲。
事实上,最早的欧亚洲区分,根源于腓尼基人:
他们把腓尼基(地中海东岸)以东的大陆称为“亚苏”( Asu),意为“东方”或“东方日 出之地”,把腓尼基(地中海东岸)以西的大陆称为“欧罗巴”( Ere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若以地中海东岸为坐标刻画该点的经线,几乎就跟上述的地缘意义欧洲重叠。不得不说,有些事,真存在一些不可思议的巧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ec8f9ba99cf5378a.png)
开端——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
前面的总论,我们梳理了一下方舆格局(地缘战略)下的欧洲,舞台搭建完成。可是,故事的开端如何选取还得废些脑子
正如我们有明确纪年(共和元年前841)后不久,就进入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全球差不多同期进入所谓的轴心时代。这之后,全球各地区的历史才出现更明显的分化,相应的历史记载也逐渐细密。
所以,我认为作为地区史,恐怕在轴心时代选取某个节点开始是最好的。
那么具体到欧洲,公元前的历史,值得说的主要是古罗马与古希腊。
古罗马的大力扩张在罗马共和国期间(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
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一个由贵族和平民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个铜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而真正大肆扩张的具体时间,从迟至前264年开始的布匿战争。
而古希腊的雅典,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出现类似共和制的政体:
公元前8世纪,王权衰落,政权由氏族贵族执掌。公元前682年起,执政官一年一选。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由9名执政官分别掌管国家最高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事务的局面。
稍后更发展出奴隶主民主制:
从公元前594~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
而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以古希腊为核心,建立起广阔的亚历山大帝国。
此外,罗马的拉丁字母,源于希腊:
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其中:
拉丁字母(罗马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体系,源自希腊字母。
西里尔字母(英语:Cyrillic)源于希腊字母,普遍认为是由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827年–869年)在9世纪为了方便在斯拉夫民族传播东正教所创立的,
可以说,论文治武功,古希腊都比古罗马先走一步。
那么我们来看看古希腊,先看希波战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f7957773ec812132.png)
主要战场都在雅典。再来对比之后的雅典-斯巴达内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c1c9bad2ef2ce976.png)
虽然内战失败者是雅典,但是雅典联盟几乎囊括整个爱琴海。
再来看看“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 前469年—前399年)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塔基拉(Stagira、现马其顿大区)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其中两个是雅典人,亚里士多德虽不是雅典的,但也是属于雅典联盟。
所以,无论从战略位置还是文化视角,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之前,古希腊的核心都是雅典。
而雅典的辉煌,基本始于其民主时代,其真正发端者,估计是梭伦改革:
公元前 6世纪初,雅典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双方共同选出的仲裁人梭伦实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因此,属于欧洲整体的文明史,最佳的开端或许莫过于自雅典崛起开始。
但是,希腊文化相当部分不是原生的,特别是希腊文字,得追溯到腓尼基文字。因此在叙述欧洲史之前,还得简单说说地中海的航海文明史:
前传——航海文明的发轫
航海文明最早发轫于地中海东海岸的腓尼基地区。其核心主要指如今的黎巴嫩地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067b1eac05dae072.png)
该地区的航海先发,大致由三方面因素促成:
其一,洋流与风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e95441c4ced21060.png)
如上图,东海岸的洋流是南北风向的,海岸也南北平直,水文状况最简单。加上地中海常年以西风为主,这就使得这个地区开展航海相对轻松而且安全
而且,埃及、腓尼基、爱琴海(希腊)大致构成一个洋流、风向共同助推组成的贸易闭环,有助最早的海贸开展。估计正是海贸造就了希腊文明的前身——爱琴文明。
而爱琴文明的核心,被认为是克里特岛,该岛正是上述三角航行中,爱琴海地区的关键港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8fcb285afb0b1dda.png)
顺着洋流航行,这个三角贸易的北段虽然逆风,但是沿线一边是曲折的海岸,另一边是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两个大岛
其二,地处新月沃土中部,是尼罗河三角洲与两河流域的连接桥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bee1b48f44bd0161.jpeg)
得益于天赐的优越位置,农业技术基本无需自我发展,而两大农业区的交流还能为航海发展提供动力。
其三,特殊的地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1310/87dfa5c46249e7de.png)
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为航海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木材,同时让该地区的人不得不面对地狭人稠的困境,进而寻求对外殖民扩张,为发展航海提供足够的内动力。
但正因格局限制,腓尼基虽然先发航海贸易,但没能主宰东地中海的海贸,最后成就了爱琴海地区的希腊文明。(有点英国成就美国的味道)
腓尼基字母的出现,估计确实因为频繁的交易记录。
与记录知识性内容不同,贸易相关的记录,不需要多少保存多少年份,所以精确度要求降低。此外,记录的货物都是重复的,这就使得文字简化成为贸易记录的最优先需求。
于是,腓尼基文字就在更早的象形文字基础上,逐渐抽取特定发音的简单象形文字字符合并作为类似速记符的表音记号。
经历岁月优化(或者某位大能总结),于是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
这反过来可说明为何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同时也说明我们为何保持象形文字。
而腓尼基的辉煌,某种程度并不源于自身:
腓尼基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称埃及时代,约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200年;第二阶段是腓尼基的兴盛时期,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00年。
腓尼基兴盛期间,周围势力,变动最大的是爱琴海地区:
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灭亡后,古希腊地区重回氏族部落时期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
总之,腓尼基的兴盛,主要并不因为其自身的强大。当古希腊(爱琴海地区)将航海潜力真正发挥出来,地中海的航海霸主只能转移到古希腊:
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成长,雅典的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
于是开启古希腊大移民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史称古希腊历史的“大移民时代”,
与此同时,西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今突尼斯)也开始建国:
传说西元前814年,腓尼基人泰尔(Tyer)王国(位于现今黎巴嫩南部西南海岸)的狄多(Dido)公主因其兄庇格玛里翁(Pygmalion)在国王死后,排斥公主而独揽大权。为免遭迫害,狄多带着财宝与仆人飘洋过海,在突尼斯湾登陆。她向柏柏人部落首领马西塔尼求借一张牛皮之地栖身,得到应允;于是她便把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条,然后把细牛皮连在一起,在紧靠海边的山丘上围起一块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故而迦太基的卫城又叫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这意味着航海文明正式在欧洲兴盛。如此,雅典乃至欧洲文明的发端,大致都在公元前800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