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人間詞話·卷上<3>·清·王國維

【臨硯】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⑤能自樹立耳。
【註釋】
①“淚眼”二句:出自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有《六壹詩話》、《歐陽文忠公集》。
②“可堪”二句:出自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字少遊,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省高郵)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壹。有《淮海集》。
③“采菊”二句:出自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東晉大詩人。有《陶淵明集》。
④“寒波”二句:出自元好問《潁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代文學家。有《遺山集》。
⑤豪傑之士:指詩壇、詞壇中的具有極高修養、造詣之人。
【譯文】
有有我的境界,有無我的境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是無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從我的眼光來觀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帶上了我的色彩;無我的境界,從事物本身來觀察事物,所以分不清什麽是我,什麽是事物。古代人作詞,摹寫有我的境界的占多數,但是並不是不能夠摹寫無我的境界,這在於豪傑們能夠自我培養而已。
【評析】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王國維境界分類中十分重要的壹組,側重於由觀物方式的不同而帶來的境界差異。所謂有我之境,強調觀物過程中的詩人主體意識,並將這種主體意識投射、浸染到被觀察的事物中去,使原本客觀的事物帶上明顯的主觀色彩,從而使詩人與被觀之物之間形成壹種強勢與弱勢的關系;所謂無我之境,即側重尋求詩人與被觀察事物之間的本然契合,在弱化詩人的主體意識的同時,強化物性的自然呈現,從而使詩人與物性之間形成壹種均勢。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都是從物我關系而言的,並非是“有我”與“無我”的絕對有無之分,因為無論何種觀物方式,“我”始終是存在的,無“我”便無法展開真正的觀物活動了。但觀物過程中,“我性”與“物性”之間的強弱關系確實存在著不同,王國維的分類是以深厚的創作為基礎的。
無我之境中的主體意識仍是存在的,只是不對外物發生支配性的作用而已,所以此時之“我”幾乎等同於壹“物”,故“我”觀“物”,“物”亦觀“我”,彼此是壹種互觀的狀態。王國維舉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元好問的“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詩句來作為無我之境的典範,即意在說明悠然采菊的陶淵明與南山之間是互相映襯、彼此點綴的關系;而在淡淡寒波與悠悠白鳥的背後,同樣立著的是壹個與此情景宛然壹體的觀物者。在這樣的壹種境界中,物我之間沒有矛盾,不形成對立,強弱關系淡漠了,物性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
有我之境中的主體意識十分突出,王國維雖然沒有對主體意識的具體內涵作出說明,但從他所舉的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詞句來看,明顯是側重於悲情的表達了。歐陽修詞句中人與花的矛盾,秦觀詞句中人與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的矛盾,都尖銳地存在著。所以詞中的意象無不滲透著詞人的情緒,或者說詞人的情緒完全灑照在這些組合意象之中。詞人的情緒覆蓋了物之質性。
王國維不僅區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不同,同時也隱含著兩境的高下之分。有我之境乃多數人可為,而無我之境則有待於“豪傑之士”的“自樹立”。蓋觀物方式的不同根源於詩人胸襟、眼界的不同,如何在弱化“我性”的前提之下,將“物性”最大程度、更為本質地發掘出來,從而更深刻地表現普適之性,這是王國維懸格甚高的壹個創作理想。從話語和內涵上來考察,王國維對於兩種觀物方式的區分應該是受到了宋代邵雍的影響,而無我之境更是明顯帶有莊子“喪我”、“忘我”的思想痕跡。
【參閱作品·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②,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③。
①國:指唐都城長安。
②“烽火”句:指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起,安慶緒叛軍多次與唐軍交戰。
③渾:簡直。不勝簪:插不上簪,無法用簪束發。
【鑒賞提示】
詩寫安史之亂後京城殘破的情景,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與思家的郁悶。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多表現的是“有我之境”。試用“有我之境”來分析本詩,特別請註意“感時”兩句的表現手法。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