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我却予我牢笼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0期“危”专题活动】
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是温暖的港湾还是窒息的牢笼?
对于吕慧来说,家应该是窒息的牢笼。我想,在嚎哭着对妈妈说出对不起后,她是不是也想问问母亲:妈妈,为何爱我却予我以牢笼?
今天刷手机时无意看到一个令人窒息的案件,我全程看下来只觉得很压抑。但这个案件没有一般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案件吸引人的元素,它发生在一对普通的母女之间,发生在一位生命力旺盛的母亲和她最爱的女儿之间。这对母女本来就是苦命人,她们相依为命,本来她们之间绝对不可能互相伤害,但伤害和最终的决绝却起源于亲子关系发生的危机。
女儿是吕慧,她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但自从她父亲应酬时喝酒时发生了酒精中毒,一切都改变了。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吕慧妈妈毅然决然带他去上海看病,把年纪还小的吕慧留在老家,两年后才回来。父亲因为生病一蹶不振,经常酗酒,吕慧的妈妈看他屡教不改选择离婚,带走吕慧,并斩断她和父亲一家的联系。
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吕慧妈妈的严格和极端。有一次,吕慧的父亲想女儿了,他买了一大扇猪肉想要送给女儿吃,但又不敢直接送到前妻家,就送到了女儿的学校。吕慧艰难地拖着猪肉回家,没想到却看到母亲怒气勃发的脸。母亲把肉做熟了,逼着吕慧吃下去,即使肉馊了也要全部吃下去。自此以后,吕慧再也不想吃肉了,即使再想父亲,也不敢再联系他了。
之后,吕慧的母亲结过几次婚,婚姻破裂后也有过几任男友。吕慧期待的有个完整的家一直没有实现了。
母亲是爱她的。一个收入不高的单亲妈妈带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在步履维艰的境况下还给吕慧报了很多课外班,期待女儿成才。可惜,母亲最后也失望了。她对女儿恶语相向,有时也会打她。母亲还强势介入女儿的生活,打断她的恋爱。
他们的关系早已危机四伏。
一次,吕慧因为失恋伤心过度进医院了,听到来探病的朋友讲了一个她自己家庭的故事,她突然有个想法,如果能让母亲“虚弱”一下,是不是他们的关系就会变好了?
如她所愿,在饭菜里加入一点“东西”后,妈妈变虚弱了,卧床不起,终于不对她非打即骂了,她们终于能好好坐下来说会话了。
可是,再一次在锅里加入“东西”后,母亲却长眠不起。母女两人的人生都毁了!
我看完她们的故事后,觉得非常痛心。这对母女的生活和命运都是悲惨的,可是她们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却为什么演变成如此人伦惨剧?如果吕慧的父亲不生病,如果他们还是完好的三口之家,是不是以后的悲剧不会上演?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无独有偶,我想起来另一个单亲妈妈和她儿子的故事。
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本励志书是吴章鸿编著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了解了吴章鸿的故事后,发现她的人生本身就是励志人生。
吴章鸿的丈夫和她离婚了,而且搬走了家中大部分的东西,只留下了一个近乎家徒四壁的家和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孩子还正在学钢琴,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梦想。怎么办?不让孩子学了吗?学,就要花很多钱,母子俩的生存都成问题了;不学,就这样斩断孩子的梦想吗?
吴章鸿没有犹豫,不顾周遭的反对,继续支持孩子吴纯继续学琴。难吗?很难!如果我是她,我都不敢想象我的处境,我能怎么办,我可能会陷入到自怨自艾中。可是,吴章鸿用自己的坚强、智慧、才干托起了孩子的梦想,培养了一位钢琴人才。
我感动的不是她培养孩子的成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出来的坚强和智慧。电视被搬走了,孩子看不成电视了,可这是孩子艰苦练琴后唯一的娱乐活动。如果再买一台电视,母子俩就吃不上饭。这时,吴章鸿和孩子商量:能不能先不买电视?孩子也能理解母亲的决定。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吴章鸿怎样对待花了很多钱去参加比赛却名落孙山的孩子。她没有指责抱怨,而是走路去机场接垂头丧气的儿子回家,像对待凯旋的英雄一样。回家后,再和孩子从各个方面分析这次比赛的成败得失。
在这样明智的教育下,她的儿子不但在专业上很优秀,也是位人格健全的好孩子,能理解母亲的不易,不是自私的“白眼狼”。
两位母亲都遭遇了生活中一次一次危机:中年婚变、经济危机、孩子学业受挫,但智慧的母亲把危机变成自己与孩子成长的契机,而缺乏智慧的母亲却带着孩子一点点滑落深渊。
成为母亲不易,一位单亲母亲更是不易。我不忍苛责那些没有做好的母亲,我们不是神,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为人母者请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附庸于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请用你的母爱和成年人的智慧为我们所爱的孩子们引导航向、保驾护航,而不是成为束缚手脚的枝蔓。
爱是成全,是理智的退出,不是自私,更不是窒息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