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璀璨简书文学日更大挑战简友广场

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对感恩教育

2023-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会干活的牛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先生认为,父母生出子女,养育子女,这是生物的本能,算不上什么恩惠。

        “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

        “‘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

        我的理解是,父母养育子女,这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并不是在施恩,子女也并不是在承恩。

        当然,鲁迅先生并不是说父母子女之间是无情无义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爱”,即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

        当然,父母爱子女,不是在施恩和放债,子女爱父母,也不是在报恩和还债,这都是出自于人之本能。

        《鲁迅全集》中还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新时代的放债法”。

文中的观点很有意思,鲁迅先生说,有一种人认为,别人自己的东西,都是他恩赐的。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他随手一挥,别人的东西就会跑到他那里去。但是他没有这样“随手一挥”,所以别人才能守住自己的东西。因此,别人自己的这些东西,都是他恩赐的。

        我的理解是,这种人,拥有夺取别人东西的能力,他没有主动去夺取,或者是主动夺取了,然后又还给了别人。不管是哪种情形,这种人都认为,别人拥有的东西,都是他恩赐的。

        而“恩”这个字,很有意思,由一个“因”和“心”组成。

      “因”字从形状上看,就像是把一个人四仰八叉地拷在一个框里,而这个框又像是一个“口”字,即用言语来把你拷在一个框里。

“因”与下面的“心”组在一起,即用言语把你拷在一个框里,并要求你发自内心地臣服。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点感受很深。即先生希望中国人能从“Q”变成“人”。

        “Q”下面那一撇像不像一条辫子?这条辫子,就是封建社会的各种遗毒。而“人”字,一撇一捺,上无枷锁,下无镣铐,双手背握,顶天立地,多么豪迈。

“Q”是跪着的,而“人”是站着的。

        把自己的义务美化成恩典,把别人身上的衣服抢过来再还给别人,美化成恩赐,这既可笑,又荒谬。愿这世间,少些“Q”,多些“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