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鄉後的我
我一直感激在有限的生命中能有一次這麼長的離家出走機會,離開自己舒適的生活圈,勇闖未知的世界,因為愛體驗不一樣的人+事+物,還一度被誤會跟那些有錢又會找代寫的學生一樣,不愛念書只會花錢。
自己的夢想請自己守護
我能夠感覺得到現在在螢幕後面的某些人很羨慕我有這樣的機會拋家棄工作。但,請先不要羨慕我,生命其實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有些人選擇進入婚姻,而我選擇了探索另一個世界。為了這個選擇,我默默地保護它好幾年,當出現這個想法時,我還不敢與別人討論,深怕才剛發芽的它就被硬深深拔走了,一直等到準備都差不多時,我才敢請教別人的經驗。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有能力守護自己的夢想並且能讓它實現,我不止是一位鄉下來的村姑,還是曾經當過流浪漢的村姑哦~」所以,你的夢想有義務自己守護好並努力地讓它實現!
我不是我
正因為我歷經了太多不一樣的體驗,"我"漸漸變成不是原來的"我",回到亞洲後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新的我不見得被社會所接受。我習慣獨自解決問題,較不愛結黨成群,甚至我無法理解為何辦公室裡的同事一定要結伴同行去吃中餐,我更無法理解為何下班後還要跟同事黏在一起討論其它同事的八卦,我不懂為何要用名牌的東西才能襯脫出自己的高大尚,我也不懂為何"有錢"的象徵是房子與車子,為什麼人與人的交流必須根據外表來決定是否值得深交?又為何人生只能照著社會賦予我們角色的定義走?為什麼不能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為什麼別人在介紹我時是用"她以前在國外念過書",而不是用"她是個善良的人"來介紹我?回到亞洲後,我發現自己"格格不入"的行為與思想越來越多…不知道其它有類似經驗的人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
人們期待那個經過歐洲文化"洗禮"後的我能夠成長而變得不同。但大家也許忽略了改變後的我不見得是被接受的。我一直記得在英國上過的一門課-人力資源管理HRM,那時老師要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把一個人外派到另一個單位一段時間後,讓他再回到原單位,這時大家應該要思考的是原環境是否能夠接受原來的人回歸?回歸的人是否能適應原單位?」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飄著,是否現在的我就是這樣?
謝天
記得國中的國文課曾經讀到陳之藩先生的「謝天」,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就直接感謝老天。流浪的生活總有些不順利,我曾經被騙過、被偷過,也曾遇到一天身上的錢只夠買2個麵包吃的冏境,但我感謝那些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壞人",讓我跌倒、學會成長,學會看到討人厭的自己。我也感謝那些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好人",幫助我成長,幫助我渡過每一個難關。我甚至感謝那些已化做天上星星的祢們,謝謝祢們的保佑,讓我一路擁有好運,身邊總有貴人相伴。
因為流浪時看到許多比我條件差的,我變得比以前更有自信,卻比以前更謙卑。因為流浪時遇到一些挫折,我變得比以前更堅強,卻比以前更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