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

推荐、序言、引言

2022-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roofchat

R(Read):

第⼀个束缚来⾃过去:从精神分析创始⼈弗洛伊德开始,很多⼼理学家都相信⼈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是你怎么看待过去,⽽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理困扰都来⾃社会和他⼈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的骄傲和⾃卑。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际关系⼤概是“我爱你,但与你⽆关”。

第三个束缚来⾃未来: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活的真谛。

“牺牲⾃⼰,讨好他⼈”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从⾃⾝去发现属于⾃⼰的独特价值感,阻断“⾃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的存在。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理学三⼤巨头”,阿德勒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个反对弗洛伊德的⼼理学体系,由⽣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化定向的⾃我⼼理学。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不是感叹世界的⿊暗。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吗?问题就在这⾥。

K(key words):

过去、人际关系、未来,勇气

I(Interpretation):

阿德勒颠覆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了目的论。1、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是由对过去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决定的;2、人不是为他人而活的,是为自己而活;3、人不是一味追求未来,而是要享受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当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选择热爱生活

目的论(阿德勒):目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A1(Action 1):

联想到《相约星期二》也是对话的方式来阐述人生道理——“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是对整本书的高度概括。莫里在即将死亡之际,每周星期二向米奇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14堂课的旅程便是人生的主题。

当别人不理解你时,你拼命去解释,寻求认同,但是这有必要么?你能给一两个人解释,但你有时间跟许多人解释么?需要抛弃以往的执念。

A2(Action 2):

以事实来记录生活,而不以事实的感观描述来记录

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不能控制的他人想法任由他去,这是需要锻炼的勇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