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由作家之路007不写就出局随笔散文

爱国的由来和姿势

2019-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荣庭de日拱一卒

现代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国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爱国,但在100年并非如此。

国家,尤其是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的思潮。

对于中国而言,抗战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经过国家和社会各个层次的动员、教育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才逐步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简单地说,就是清醒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中国人要团结起来,才能不受外人欺负。

虽然战争很残酷,虽然日本人的侵略时间很长,但中国到底太大,当时的国家治理能力、国民教育水平、信息传播技术还非常落后,仍然没有在观念意识层面完成现代国家观念建构。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姜文拍的《鬼子来了》。

现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建立,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能力、国民教育水平、信息传播技能在强力整合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华大地上的普通民众,不管是在沿海还是在内陆,都被有效动员起来,在反对世界头号强国的运动中树立起现代国家观念。

表现在社会层面,最明显的就是19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尽管大多后来都经历了极坎坷的人生,但爱国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就像刻进了基因。

再到后来,随着国家治理、国民教育和信息传播的持续深入,爱国逐渐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最大共识。虽然,因为各种因素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观念或声音,但对整个民族-国家来说,爱国已经融入血脉。

但这并非没有一点问题,就像人们经常讨论的,爱国也分理性和非理性。若干年前,还有不少国人以爱国的名义去抵制日货,甚至损毁同胞的日系车。所以才会有那句感叹:

爱国啊,多少罪行假汝之名而行。

那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呢?或者说,爱国的正确姿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两天看到的两篇文章讲得特别好:一篇是尹航欧巴的《爱国时,我们在爱什么》,一篇是徐远教授的《卡中国脖子的35项关键技术!》。

前一篇文章,是对多数普通人说的,爱国,要落在自己的日常中,比如:爱祖国的美食,爱祖国的便利,爱祖国的热闹与安全,爱自己的家人与朋友。

有人说,出了国才能真正理解爱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基础设施和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内生活的便利和安全已经像空气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全世界都如此。真正对比过就知道,这种程度的便利与安全,是一种昂贵而稀缺的存在。

后一篇文章,是徐远教授汇总了《科技日报》今年夏天的专题报道,梳理出中国目前制造工业制造领域的35项关键技术。显然,这些技术都是高端领域的核心技术,但中国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发言权,甚至还是空白。

所以,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爱国就是尽可能地去掌握甚至超越这些关键技术。

但是,还有更多非技术领域的人们该怎么办呢?发挥自己的潜力,认真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做真实的自己,就像蒙牛的那句广告:

天生要强!

从这两篇文章来看,普通人的爱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手头的事做好,让自己和家人更有奔头,让身边的环境有更多正能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