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产品

2019-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WEIJAVA

基本商业概念

支出

支出是商业产品的核心逻辑,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利润=收入-支出
在做商业产品分析时,可以将支出简单地分为固定支出和浮动支出

毛利

将收入减浮动成本算作毛利,公式表达:
毛利=收入-浮动成本
互联网行业通常追求轻资产和边际效应,我们习惯在不断扩张和规模化中赚取利润,所以单次交易产生的毛利更为适合定义我们产品的价值。

收入

公式:收入=单次收入数字交易次数*
从逻辑上看,要么是扩大单次交易的收入数字,要么就是提高交易的次数和频率,当然,我们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收入高、规模大、成本低,但事实上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三者之间通常只能占有两个;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和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要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如何提高商业产品收入?

定价空间

扩展空间

TAM 指的是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也就是“潜在市场范围”,即产品理论上你的产品模式可能覆盖到的消费者人群范围。简单理解这个概念就是产品的天花板,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完美顶级的产品和团队,让所有理论上可能用你们产品的人都成为你的用户。
收益的规模潜力,需要我们了解市场,了解自己的业务形态才能搞清楚。在清楚这个天花板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做商业产品倒转腾挪以及增长的空间。

扩张成本的线性与非线性

商业产品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分辨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在其中避免扩张可能带来的成本非线性增长,去构建边际效应。扩张在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机会,抓住这些新的机会,也许会有一些新的产品模式或者扩张的方向。

如何具备赚钱的意识与能力?

如果说用户产品是一幅画,我们可以观赏,可以有审美取向的差异。那么商业产品就像下棋,我们需要透过棋面看穿棋局,要能够预判,敢于放手去赌,而且每一步的动作都有实时反馈,最终也有棋局结果,是输是赢,从不模棱两可。

逻辑与计算

商业产品经理能力和心态的出发点,就是逻辑和基本的计算能力。你要知道任何一个决定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受什么牵制,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收入、利润、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临界质量等等,它们都无法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便是要在这些联系中找到逻辑关系,构建自己的棋局,还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时做出调整。

不确定性与意志

做商业产品最刺激的部分就在于此,我们在追求最终盈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被迷雾缠绕的逻辑环节,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这就像是赌,我们手上的资源就是筹码,在产品的发展中,我们会押上筹码,并等待那个我们相信的未来到来。
对于商业产品来说,战略上要谨慎细致深入思考,而战术上要尽可能凶狠,执行到位,即便日后输掉,也只能接受输给运气或判断,而不要输在执行上。

微妙的时机

不论是创业还是做产品,最难的不是选应该做什么,而是选应该什么时候做,时机是一个产品存亡的关键因素。

平衡的艺术

商业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

当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时,我们很容易站到个体的立场上,而从个体的立场出发,免费才是最极致的用户体验。我们希望免费使用工具,免费看视频等等。但是,我们站到整个产品体系来看,这样是玩儿是玩儿不转的。

只有价值流动,才能让产品产生活力,获得正向循环和增量。我们不是做慈善,即便是做慈善,也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撑才能走得更远。

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要在产品里去建立健康的交易,就是当我们要让用户付出时,不论这个付出是钱、时间还是某一个动作(比如点广告),我们要思考,自己有没有为他创造值得这一次付出的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交易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买卖双方之间都认为在这笔交易中,自己的收获大于自己的支出。也就是说我们让用户付 10 块钱,那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创造他们认可的,大于 10 块钱的价值?如果我们让用户看 6 秒广告,我们有没有为他们创造超过这 6 秒时间的价值?

如果有,这个交易就成立,我们的产品,也就随之成立,背后的商业模式也就成立了。

——读自极客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