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四百二十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风雨如晦
下联:鸡鸣不已
上下联都是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吴均的《与施从事书》。

【创作背景】
本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那里的秀水清山屡为历来的文人墨客形诸笔端。吴均当时身在其中,面对奇绝的山水美景,不由心旷神怡,并且援笔作简,向友人描绘了当地的美景。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原文】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
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注释】
施从事:不详。从事,宋以前对幕僚的称呼。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
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干天:直插云霄。
汉:指银河。
企水:口渴思饮。
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风雨”二句:出自《诗·郑风·风雨》。指山中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不止。
荡累:消除忧虑。
颐物:留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悟衷:开扩心胸。
散赏:散心,欣赏。

【赏析】
这篇散文是作者向好友施从事描绘了故彰县附近的山景。文章首先总写勾勒全景,然后分镜头描绘山中的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之景,春秋季节以及雨中之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全文寥寥数笔而极富情趣。
大然对于人类永远具有无比博大的内蕴,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了无尽的物质宝藏,也得到了刚柔并济的精神抚慰。人类如果离开了自然,那么它的生存是无法想象的。既然人类与自然有着如此不可隔离的关系,所以对自然也充满了各种感情,当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自然时,自然就会展示出无限的魅力。由此人们创作出了不胜计数的文学作品来表现和赞美自然,南朝梁吴均给友人的这封小简,就是一篇出色的山水礼赞。
这篇小品描写了浙江故彰县附近的山景,寥寥数笔而极富情趣。这座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整个画面体现出刚健和秀丽相结合的美,实足令人陶醉。“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作者在这里描写了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这两个动景,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秋天和春天各有山景,无论是秋天还是春天,所显示的山景都带来一种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如果说上面的景色都有一种晴朗之美,那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两句就是借《诗经》中的名句来点染风雨中的山水,这时的山水别具一种略显伤感的韵味。其实,山水本身是无情之物,也无所谓美感,只是有了人的介入,才产生了情愫与美感,这是人与自然相沟通后所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可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和慰藉。
结尾两句说“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尤其当终日为俗务杂念所缠绕时,一旦面对自然的山水,就更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难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摆脱了污浊的官场的羁绊而回归田园时会产生由衷的愉悦,并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的感叹。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