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日记本点亮生命的微光考研之路

当年考研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17人  断雁借西风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辞职考研,成绩公布后,便趁机在微信群里聊了一会儿。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境况。

我是在2014年的年底考试,所以在8月份的暑假时,就开始了复习。回想整个考研的过程,我非常庆幸当初所做的这个决定,因为当考试结束,我得到的回报,已经远远超过考研本身的内容。

读书的习惯是在复习过程中养成的。

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只是在单词与高数上粗浅地下着功夫。因为考研这个事情已然超出了爸妈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如我高考时的焦虑,这令我安心不少。自己的焦虑还是有的:除却外校的竞争对手不说,本校内考研行列中,就有太多优秀的人;而且是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面对着杂多的复习资料,茫然失措。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用读书来排遣稍显焦躁的心情。陪伴我整个考研历程的书籍是《红楼梦》,除却原始的文本内容之外,还研读了蒋勋、刘心武老师的评论。考研结束了,我读书的兴致却一发不可收拾。

有些生命历程就是这样,那些被认为是难以完成的目标,竟然在一段本应很艰苦的日子里完成了。在此之前,我做过三次努力想完成《红楼梦》的阅读,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考研的压力明显大过了读书的困难,用一个相对的角度来审视这两件事情,阅读《红楼梦》变成了“轻松一刻”。

能够同时完成这两个事情倒是让我懂得了个道理,即生活是需要调节的——一直很辛苦就会崩溃,一直很轻松也没有办法读懂书。当理性的活动使神经都麻木,就需要感性的内容让思维荡开涟漪;如若情感的波动太过强烈,比如当我阅至晴雯之死时无法遏制的难过,就可以用理智的工作平复精神状态。

不仅读书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养成,而且对于学习的耐心和奋斗意识,也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有些痛苦,挺过去了之后再看,可以感到庆幸、开心。大学时候的学习状态比高中时期松懈许多,那时候的我每天都能完成一遍高考流程;有着充沛的自驱力;头脑中从不停止地显示出需要的公式……拼命让自己变强的念头让每一寸光阴都流逝得极其踏实。而今我怀念考研的日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六点半起床对于一个准备考研的人来说并不算早,但是正像我体悟到的:考研始终是生活的一部分,先把生活调节到合适的节奏,学习才会有效率。

夏天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冬天很难熬:一方面就是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很冷。趁着消化早饭得来的热量勉强度过一上午。

除却环境带来的困难外,手机可以说是考研大军中的瘟疫。我知道考研复习是很枯燥的,同时复习的朋友也很孤独,所以稍事休息时看到将近半数的同学在玩手机,我还是抱着理解的态度。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习题和拇指长的数学公式,我也曾在心中挣扎过。

最终击退人心的,并非是追逐途中的艰难险阻,而是本来就渺茫的目标。谁也不能保证完成那些如山一般堆叠在我们桌前的习题,就可以考取期望中的学校。这一切就像空头支票,让人难以定夺,该不该走下去。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不努力也可能得到天上掉的馅饼。

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努力着,然后就收获了最完美的结局。过多的信息会使人困惑,要么学会筛选,要么就拒绝这些信息的来源。有一件事是我在考研之后才知道的。其实有许多考研交流群,里面的充斥着饱含负能量的信息:模糊的“考题泄露”照片、狂妄的自测试感悟以及莫名其妙的自卑。那时候我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蛮好。

写考研的内容是不是应该写当年的学习规划,从而使这篇文章有些实用性。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忆起了当初刚刚考完试时写的日记:走了许多的弯路之后才发现最便捷的方法,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我已经站在了终点。

考研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一纸成绩单,其他的丰富多彩,都在九曲回肠的弯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