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简书精品苑诈 诗 文 苑

莫言《母亲》的孤独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22人  兰希子

摘要:莫言的《老母亲》采用浅易文言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位老母亲的形象,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之令人动容。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叙述的也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事,平淡无奇,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坚韧而孤独的母亲,作者也由此引发了对生命思考

关键词:语言朴实 坚韧 生命孤独

      莫言笔下母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从小失去双亲,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弟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嫁人后孕育了七个子女,在丈夫出事时还要四处奔走,对于一个农村妇人来说,她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这些母亲都不曾抱怨,老母亲一直就以一个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形象出现:勤劳、坚韧。

    母亲的爱是孤独的,一如她孤独的一生,年轻时将所有的爱奉献给了亲人,她的爱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自己就是那挺直的树干,源源不断的为亲人子女输送爱的养料,终其一生直到渐渐枯萎,母亲依然是那样坚挺的想做好一棵树,所以她会和四嫂争吵,她会不愿意去城里和儿子同住,她更不愿意离开老屋,因为这里有她熟悉的一切,这里是她一生强大的爱的支撑,她不愿意就此承认自己的老去,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没有人理解她为何要如此固执的坚守老屋,包括作为儿子的我,因此,我看着母亲生活的种种困境和孤独,自己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他深深感受到了和母亲的无法在内心深处的交流,回家的探望也只是落得无功而返,无法真正走进母亲的内心,也只能是无心亦无语。

      母亲用尽了一生来爱子女,爱得坚强,爱得孤独,爱得让子女无言,文中写到母亲要回老屋,作者用了“无言”,接母亲来住,母亲离开故土不适应,而我并不能真正走进老母亲的内心,谁也没办法否认我和母亲在精神世界已经有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我接她来出于人子的感恩和愧疚。希望母亲悲苦的一生有个美好的结尾,可我并不能真正体会母亲的孤独,她的付出不要回报,甚至到最后也未必能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她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和儿女已不能真正融合,这并不是作者想要的,恰恰“我竟对生命有了恐惧”,作者开始思考的是“生存延续的意义是什么,生养我而我不能反哺,是独我之悲哀还是生命注定孤独?”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母亲孤独的深层思考,也对生命孤独的本质做了最经典的概括,谁的生命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没有谁能真正的陪伴你孤独的灵魂,母亲的孤独又何尝不是作为儿子的我的孤独呢?所有的爱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也许只剩下“回望”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看似平淡却独居匠心,看不出雕饰的痕迹,那是因为作者有真实的情感,在平淡琐碎生活小事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爱的无言,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不一定是能用言语来表达的,生命的孤独也不是个体能轻易改变的,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无法向他人言说的孤独来面对生命,也许无力却无法摆脱。母亲的一生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大爱无言,爱到深处只剩孤独,这难道不是生命本身吗?

    莫言的这篇《老母亲》真正做到了美文不雕饰,大爱终无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完美结合,成为令人读了再也无法忘记的经典作品,也真正引发了读者情感深处的共鸣,只有这种共鸣才是优秀作品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让我们回望自己的灵魂深处的孤独无助,引发内心深处的强烈震撼。

    《母亲》用深刻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典型农村母亲的形象,她们坚韧而孤独,背负沉重的生活重压却无怨无悔的奉献一生,在内心深处的孤独却无人能懂,寥寥数语中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母子难以逾越的精神代沟,母亲晚年残缺的精神世界,语言简洁却不简单,作者直抵灵魂深处的拷问尤其发人深思,情到深处人孤独,每个生命体都是孤独的存在,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去理解或靠近,而这深深震撼作者,还有每一个读者。

    《母亲》向我们描述了母子从当初的相互依存到后来的隔阂,一切都流淌在时间的洪流里,没有读书的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养育子女,让他们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最后却发现成了精神世界最熟悉的陌生人,物质可以反哺,精神却无法反哺,这是两代人内心的痛楚,作者也由此产生了惶恐:生命本身如此孤独,延续的意义是什么?最亲的人到最后竟无言以对,这是怎样的悲哀?母亲在生命最后的几年,她要如何面对陌生了的儿女?独居独处的日子里一个人有怎样的心酸?身为人子,完全无能为力,这样的感觉像一把弯刀,深入骨髓,却喊不出痛。

  《母亲》文字虽少,意蕴极深,平凡琐事叙述中表达生命永恒的孤独的主题,无论身为农村妇女的母亲还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莫言,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在人生的旅程中,母亲只能和我们渐行渐远,最后可能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而母亲对子女的爱,也只能永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一触就痛的陪伴我们孤独的人生旅程,终究无法用万分之一的语言去表达,更无从让母亲知晓,这是怎样的幸运或不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