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无止境地输入,我想输出
文/夏七天
放只喵会不会显得更深沉:P“对于海伦·凯勒来说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生活”脱口而出。
这是去年英语老师上课时提的问题和我的回答。
我想大多数朋友第一反应也一定是这个,毕竟对一个又聋又瞎的人来说,最基本的正常生活也是难以实现的。
老师摇摇头说:“不,不是,对她来说最难的,其实是输入。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基本的认知,常识于她而言难如登天。”
她虽然声带完好无损,可是由于听不见、看不见,她无法了解世间万象,也不知如何去发声描述所知所感。
是的,没有外界信息的输入,她对一切的认知和了解都是靠自己感觉。所以,玛丽没来之前,她过得像个野兽,一切都靠最原始的冲动。
而我,却是截然相反。
我输入的通道太多,输出的却寥寥无几。输入的方面有太多,而想输出的也太多。
1)
就如我现在所做的事,我想写很多很多的文章,想以我手写我心,但总是画面已经到了脑中,可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自己所想的东西,或者在写的过程中不断的偏轨,最终面目全非。
而我输入的文字绝对不少。自初一起,我就开始接触网络小说,到也已经现在六、七年了。
话说,不断地积累怎么也应该会有一些内容在,可我总是难以表达我所想的,也或者写出的东西很幼稚、很无序。
我想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故事,可往往却成为带有个人情感的胡说八道,一边想要表现真实,一边却在给自己粉饰,让自己不是那么的狼狈。想自己构想一些东西,却发现自己的思路好像已成定势,按照一条固定的路,表达着同一种孤独感,对文章删删减减、看来看去,最终还是留在了私密文章中,不敢公布。
在《文化品格》中,周国平先生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
即:文殛,指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所砍伤,丧失了创造力。
叔本华则更是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也我感觉自己好像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困境中。我,丧失了创造力。
于是这便牵扯到读书的问题了。我承认,这些年来我看的主要是网络小说(主要是言情小说,以前看的现在很多都拍成了电视剧了,突然就感觉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人都把它划为无营养一类的书,事实上也算是(写作平台里鱼龙混杂,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文笔较好、反映现实、启迪人生的小说还是比较少。
自然也就可以说是读书太滥,输入了太多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其他人想法的跑马场。
每一阵风雨过后,留下的只有满目狼藉。
而且,给我留下了难以痊愈的后遗症。就是由于看见过、了解过太多别人的想法和思想,总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也就让我总是保持着一种中立态度。
其实有时候中立是一种很可怕的行为。中立意味着你会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会思考、权衡利弊,最终发现,其实,好像都有道理,都能说得通。
于是,所有的想法都被两边的势力或包含、或打压,人们总是难以接受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与物。
套用王小波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有时候就仅仅是因为别人已经把反对它的话讲了出来,因此那些话、那些想法就成了心底的暗流,形成不了文字,也形成不了话语,甚至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思路――它就变成了郁结的混沌。
输出就变得那么的难。
再看只喵休息一会儿:D2)
另一种输出则是我现阶段一直想追求的。
我是一个成年人了,读大学之后花销变大,钱,变得很真实,而我很窘迫。
18年来都是父母养着,初中在家,高中住宿也没有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去花销管理的,大学之后,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自己去花钱、去消费娱乐的。
而每每在花钱娱乐之时,我都会感觉自己像一个贼,会心虚。
我一直在输入,可是我却难以输出些什么以承担一点家庭的担子。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能经济独立,能坦坦荡荡地、随心所欲得花自己的钱,能回家的时候带上一些孝敬长辈的物品或给同辈、小辈的纪念品。
而我也尝试过做兼职,却发现,自己能力不足。
我做过推广网络问卷调查,却收效甚微;做过实验室助手,却至今未获工资;写过文章投稿,却总是石沉大海。
而我却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弱点:难坚持,怕付出。一些事情尝试过后,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隔一段时间,就消失无踪了。
接下来也不想表现太多自己消极懈怠的一面,人之千面,不能详尽。理解的人自然能体会,不理解的人,也不必太过较真,徒惹自己不开心。
现在,我也一直在探寻输出的道路。虽然仍没有结果,但向前走的路上也是获益匪浅。
我看见了很多的大牛,发现了很多实用的APP……
高中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除了读书别无他用,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个极其平淡、没有故事的人。
甚至是一个不会自我介绍的人。
现在我在不断地发掘自己、了解自己、发挥自己。在这半年里,我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能力。
也在简书中发现自己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我的回忆都散落在各个不知名的角落,待我寻回。
我想我能输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