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不一样的阅读
用高品质的阅读滋养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这是学习完童书阅读后最大的感受,无论是故事田哲学系列课程,还是彩虹花诗配画课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做着和童书阅读相关的工作。
有人说:“阅读了很多的童书,文笔和气场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或许也就是阅读的力量。”对于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每个人理解不同,收获也自然不同。
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读童书多了,人会不会变得幼稚呢?童书本身并不承担让一个人“气质出众”“才华横溢”的功能。但童书语言简朴自然,是一种大智若愚,以少胜多的艺术,更多是感受童年的力量,感受纯真的魅力。不能指望通过大量读童书增添你的才华。如果想增加文采,有人说与其读童书,倒不如读读诗词歌赋来得快。这或许也是童书的一个局限所在。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过陈赛的《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童书》,其中谈到柳田邦男所说的人有三次阅读童书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看到的是童书中的有趣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却是生命的另一番感悟。创作童书的作者厉害之处便在于经历了人生的波澜起伏后用最质朴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故事呈现了出来。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读”手中的这一本童书的,仅仅是将它看为一个简单故事读物吗?还是用你的人生,用你的生命智慧来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本童书,一些知名作家读到的远远超于我们之上。
因此作为成年人当我们再读童书:就不仅是手上这本故事,还需要更丰富的储备。需要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需要读身边的孩子,读更广大的世界。这不是因为童书浅薄,而正是因为你深深知道手上的这本童书并不简单,里面藏有一个多么广阔的童年世界,里面有关于童年和这个世界的重要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所以你才需要广泛阅读,需要去经历,去发现,去体验这一场人生。这时你才有可能获得一把打开童书世界大门的钥匙。
记得南明的魏智渊校长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有时候阅读也可能是一种逃避。也许我们不愿意面对人生的痛苦,不愿意阅读一些更艰涩难懂的名著,因此我们逃避到了童书这个安逸窝里面。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童书很美好,童书相比成人文学真的更好读,一下就可以看完。
然而看完以后的思考也会不一样,最近这两年陆陆续续也读过一些童书。一般来说,童书的语言很简单,情节也不复杂,然而经典小说处处都有玄机,需要更强的阅读力去解开里面一个个密码。如果我们仅仅是和孩子一样读故事情节,有可能存在钝化你的思维能力,要让阅读犹如攀登,往往会汗流浃背是痛苦的,但翻过去就是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