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情感专栏想法

孩子是父母回不去的此岸,父母是孩子将到达的彼岸

2018-08-26  本文已影响90人  Dr彭的文字和她的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人母后,我深刻体会到爹妈是世界上最幸福也最辛苦的人设。

有这样三位妈妈,分别是艺术家妈、博士妈、企业家妈,孩子对她们而言:

是降临在人间的天使;

是优秀基因的延续;

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她们的生命因孩子而完整。

对于天底下的父母而言,不论是谁,不论有多大本事,孩子是他们的铠甲,也是他们的软肋。

这三位妈妈,因为有了这样一件铠甲在身,从此内心铿锵,无畏无惧无敌;因为有了这样一条软肋在身,心里就永远有一个最柔软的牵挂,为了这个牵挂甚至可以放弃全世界。

正所谓,世界上幸福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妈妈各有各的不幸。这三位妈妈正经历着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困惑。

                            / 1 /

艺术家妈妈,我们相识多年。她从小开始学画,本科学了四年国画,读研时学油画,工作后继续教学生画画。如今三十初头的她,几年前作品就上了央视,而很多干这一行的,画了一辈子都鲜为人知。

在画画这件事上她游忍有余、每日精进、足够自信。可在教育孩子上却是另一种画风,手忙脚乱、抓狂就在一瞬间,有一阵子面对四岁儿子的不停哭闹,使出浑身解数皆无用的她就只剩跟着一起哭。

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占据了她的大量时间,艺术家的追求、气质和风度在当妈后的琐碎、易怒和慌乱中所剩无几。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用“孩子大一点就好了”这句话来宽慰自己,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持要坚定。

然而,等孩子大了,到了读书上学的年龄,亲子关系的暴风骤雨期才刚刚拉开帷幕。

作为一个有着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女儿的妈妈,我还没从自己刚当妈那会儿的兵荒马乱中完全恢复元气,又在用生命陪读的五年时光中内伤逆流成河。

像我这样一个不论是驰骋职场还是攻读博士都没怕过的人,最不胜任的是当妈,最不自信的是当妈,最拿不出手的还是当妈。想当初,单枪匹马的我以一当百、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现如今,被娃拖累的我分身乏数、一地鸡毛、残不忍暏。

父母盼孩子长大,大了就懂事了,懂事了就可以理解自己了。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企业家妈妈跟我是忘年交,很能干,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女强人。

80年代初刚掀起下海潮时,她果断辞去体制内的铁饭碗自己创业,十几年间事业被她经营得风声水起,如日中天。

如日中天的事业在互联网时代渐渐日落西山,她又毫不犹豫地放弃夕阳产业拥抱朝阳产业,进军医疗美容界,华丽转身,成功跨界。

在事业上能干的女人必是说一不二、干练利落、气场十足的,这种性格在教育子女时亦然。转眼女儿快硕士毕业了,优秀、独立、有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在饭桌上女儿用“原生家庭的伤害”来回应母亲从小到大对她的强势。(这里举的都是当妈的例子,其实很多当爹的大抵也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

                            / 2 /

如果让你给这三位妈妈打分,满分是一百分的话,你会打多少分?

倘若你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我猜你最多给以上三位妈妈60分都不错了。要知道,在父母眼里有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眼里同样也有别人家的父母。

倘若你已成年并为人父母,我猜你会给这三位妈妈80分以上。当过方知不易,爱过才知情重。

在大多数孩子的眼里对父母的感情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他们刚刚及格,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这样的他们无人替代。

朱自清在《背影》中,一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另一边望着父亲微胖的,在月台爬上爬下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余秋雨在《一篇日记》中,借用一个不懂事的儿子看母亲的口吻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感,从刚开始的“一会儿嫌她皱纹太多,一会嫌她脸色不好,一会儿嫌她缺少风度,她在我们这些后辈的眼中好像处处不是”,到后来深深自责在远离她的地方才读懂了她,“终于明白、终于懊恼…没有在她最劳累的时候为她揉揉背,捶捶腰”。

孩子对父母这样的情感层次,戳中了很多人的共鸣。我在持续性依赖爹妈的过程中,也会间歇性地对他们不满。

从小到大我读书的最大动力就是给爹妈脸上增光,有出息,让他们过好日子。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渐渐对生我养我的爹妈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一会儿嫌我妈读书少、见识浅、不懂时尚、不会生活;一会儿嫌我爸保守、不与时倶进、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会儿嫌他俩说话声音大,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氛围不轻松…

在我当了妈妈后才明白,孩子对父母的各种瞧不上甚至是敌对,是多么的狭隘、傲慢、情绪化、没有道理。

我妈虽然读书少,见识浅,但一直支持鼓励我读到博士,见了不少世面;我爸虽然保守固执,但一直告诉我即使作为一个女孩子,也不该为了家庭而牺牲掉自己的事业。

更让我敬佩的是,我的父母从不为自己的缺憾而抱怨他们的父母,从不为今天的现状而抱怨昨天的出身。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昨天,什么的今天,总之要拼尽全力为明天创造好条件,不让缺憾再出现在下一代身上。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父母!!!

绝大多数父母主观上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好父母,即便已经为孩子做了很多,仍怕自己做不到点子上,仍怕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耽误了孩子的可能性。就拿我来说:

关注的公众号里一大半以上是亲子类的;

与朋友聊天的话题更是始于孩子的今天,面向孩子的明天;

床头、书架、包里、车上随处可见诸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之类的书。

为此,我跟孩子说,第一次当妈,新手上路,请多关照;我跟自己说,第一次当妈,没进过培训班,争取自学成长。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除了这些可控因素我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甚至对于那些不可控因素,稍有差池我都自责不已。

我女儿的右大腿后方,有一块拳头般大小,浅褐色的胎记,虽不明显,但这块长在女儿腿上的胎记却像是长在了我的脸上一样,每每看见我就很心疼。为此我常常责怪自己在十月怀胎时是不是碰到哪了?是不是营养不良了?是不是情绪不好了?是不是看多了电脑…

即使如此努力,如此尽心,作为父母,都是普通人,能力难免会有短板、三观难免会有bug,更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候——好心办坏事或者好心办好事但不是孩子需要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血缘之间没有真正对错,只有两代人之间的差异。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无辣不欢口味重;当我们已是父母后清淡饮食会让我们的胃肠道舒服些;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听歌越劲爆越过瘾;当我们已是父母后安静才能让我们安心;
当我们还时孩子时,精力充沛浑身是劲怎么都玩不够;当我们已是父母后工作家务陪读忙完了就再没多余的力气…

孩子是父母回不去的此岸,父母是孩子终将到达的彼岸。

图片来自网络

                            / 3 /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没有标准答案,作父母的尽其一生在寻找着答案。

我想对于那些在同一个时空内,既体会过孩子角色,又体会过父母角色的人找到这个答案的可能性更大。

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健在,我的女儿活脱,让我有机会同时既当父母的女儿又当女儿的母亲。在角色互换中,我更好地读懂了父母和孩子这两种身份对彼此的期待。

然后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我这般幸运:

有的父母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忘了自己有过小时候,忘了有过的贪玩调皮任性,忘了为了赢得父母的公平对待甩门而出…于是有了孩子之后,却和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的孩子长大成人当父母已是数年后,虽在养儿育女的艰辛中渐渐理解了父母、懂得了父母,但反哺他们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已阴阳两隔。

“父母不懂孩子”、“孩子懂父母时已晚”,这两者皆是深深的遗憾。

永远不要等到有遗憾时才去弥补,有些遗憾是没有机会弥补的。

当孩子的,要多想想父母的不易。不要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其实父母从我们这要的很少,只要我们时常感恩父母,并让他们知道就好。

父母最怕的是,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他们了,有一天他们为我们能做的越来越少。去年,唯品会出了一则刷屏的催泪广告,叫作《开不了口》,其中有个镜头是一位老父亲对孩子说“爸帮不上忙,只能给你做点爱吃的”,道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

当父母的,要多想想孩子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应该被尊重。父母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更好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就像纪伯伦《论孩子》所说: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无论你有怎样的父母,无论你有怎样的孩子,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请此生一定要彼此珍惜。
你对此文的喜欢是一束光

我是Dr.彭。

最喜欢你们一言不合就关注的样子。

听说点赞此文的,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们一起成长。

END.

原创版权,转载请私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