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道德经》,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觉悟《道德经》,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义: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涌现忠臣。
老子用辩证法指出,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合与孝慈,国家混乱与忠臣涌现等,前后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家家有孝子,户户有忠信,根本不必强调仁义。若家庭成员之间本就和睦,自不必宣扬父慈子孝。若国家政治清明,官吏各个清廉,何来忠奸之别?
正因为大道不行于世,人们各行其事乃至胡作非为,才会出现对于仁义的提倡。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人心不古、六亲不合才会人为的去灌输孝慈的思想。执政者治国无方,国家乱套了,才需要忠臣出来挽救危亡。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段话:“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拚之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
意思是:文臣死于觐见,说明君昏。武将死于战事,说明国之不保,君之无助。
民间也有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的说法。在常人看来,仁义道德、智慧谋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国家的宝贝,是社会的栋梁。
可是老子认为,人们压根就理所应当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老子认为,智慧、孝慈、忠诚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他以此告诫我们,越是讲得好,调门高,越要警惕假冒虚夸言行不一。
白居易有诗句说:王莽谦恭未篡时,是个素来恭俭,以博得朝野的好感。其实内心贪毒,时时窥视皇帝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私下伪装,篡权窃国。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提升为光禄大夫。他地位越高,待人处事越是谦恭有礼。他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分给手下的宾客,自己家中所剩无几。
他招揽四方名士,广交将相,公卿朋友如云,这些人四处传播他的美德。他的美名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莽尊师重教,常梳洗沐浴,穿戴整齐后,带上美食美酒到学堂拜访老师。
哥哥早亡,王莽便视侄儿如同己出,在同一天给侄儿和自己的儿子玩会,不偏不倚。
婚宴刚刚开始,家人便来报告说:太夫人身上疼痛。王莽便离席服侍母亲吃药,整个宴会期间,他数次起身,不厌其烦。
在众人面前,树立起一个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治国平天下的高大完美的形象。
后来王莽当上了大司马,开始辅政,他仍然极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把一分钱掰成两,犒劳下属却出手大方。
他母亲病了,公卿列侯打发夫人来探望。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衣服短得直到膝盖。起初大家还以为她是丫鬟,知道是王莽的夫人后都大吃一惊。
他的儿子杀了一个奴婢,王莽便痛斥一顿,命他自杀抵命。
后来王莽大权在握,当时的小皇帝才9岁,于是王莽便废掉了两位皇后逼她们自杀,以清君侧。
他是用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己。朝廷中弥漫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气氛。
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推荐进宫立为皇后,又在酒中下毒,害死了小皇帝,立两岁的孩童为皇帝。
公元八年,王莽废掉皇帝,自称为帝。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被起义军推翻,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布局强调智谋,其结果必然违反自然大道。用尽心机为自身打算,终会发展为损人利己、虚伪狡诈,终究是害人又害己。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所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体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
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情感的投射。圣明的执政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得出结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
很多时候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只能用心去领会。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让人觉得充满,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人处事应当管住一张嘴,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
谨言慎语,并非不言不语。正确的说话态度是:应讲则讲,不应讲则保持缄默。应多讲则多讲,不应多讲则少讲。公开批评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圆滑的说话方式也切勿过头。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话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漏洞。而且中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很容易出现歧义。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话没有问题,别人却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样。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清两朝文字狱盛行,那些作诗写文章的哪一个人,认为他们的诗文有问题呢?可是一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就出了天大的问题。
明朝时有个人叫徐一夔。他写“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思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这位圣人,为万世开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他肯定不会认为这句话有问题。
可是一传到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手里,就变成了以下解读:什么是光天之下,这是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吗?什么叫当世作则?则与贼谐音,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参加过红巾军做过贼吗?
经过这样一解读,徐一夔可谓马屁拍到马蹄上,竟被腰斩了。
清朝有个人叫戴名世,他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一句诗,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诗集里。
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有一次他在看书,一阵风吹来,把正在看的书吹乱了,他气恼之下生出灵感并写下了这句话。
这本来是件小事,可是偏偏有人大做文章,硬说这句话是讽刺清朝执政者。
大清皇帝自马上得天下,以满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如今却统治那么多汉人,经过这一番解读,这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反清言论。
于是不但戴名世丢了脑袋,凡看过此诗、抄过此诗、评论过此诗的人,还有他的弟子们,通通被牵连,先后杀了几百人。
老子说多言数穷,高明的人,处事从不多说话。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会只大亏。
丁俊贵
2021年7月13日